一个13岁的男孩有两个妹妹。5岁前,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周围每个人都乐于满足他的任何要求。 父亲是个军官,经常不在家。母亲非常宠爱他,总是努力满足这个依赖性强又固执的儿子每一个心血来潮的要求。 当男孩表现出没有教养或者胁迫性态度和动作时,母亲很生气,母子关系开始紧张。 这首先表现在男孩总是试图支配他的母亲,对她发号施令,也就是说他总是随时随地以各种无礼的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 虽然,男孩很调皮但本性不坏。妈妈总是很宽容,尽力帮他解决任何困难,直到8岁,他的成绩一直不错。 但随后的变化,让父母难以忍受。男孩自暴自弃,毫不用心,懒散拖沓。一旦妈妈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就揪妈妈的头发,拧她的耳朵,掰她的手指,不让她有片刻安宁。 他拒绝改正自己的行为方式,后来小妹妹成为他捉弄的目标。虽然,他还不至于伤害妹妹,但是他的嫉妒心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妹妹成了家人新的关注焦点,而自己的特权被剥夺了。 很快,他陷入了新困境。在学校里,没有会再喜欢他,他没有什么进步,依然我行我素,不断地去干扰别人。 随后,他又会因此受到惩罚,学校会向他父母寄送投诉信。如果还是屡教不改,学校就会建议父母把他带回去,理由是他不适应学校生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难道仅仅是因为妹妹的出生吗?如果没有妹妹,他是否还会一如既往地表现良好? 通常情况下,多数父母会因为男孩的行为是妹妹出生这个事实导致的。然而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却不这样认为,因为这只是个表象,却不是问题的根源。 他分析,男孩的行为受到这样一个动机制约:他希望母亲只关心他一个人,为他一个人服务。他的心里期望能够独占母亲。而学校对他的培养目标则完全相反;他必须独立完成自己的事。 在这样的动机支配下,他希望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哪怕是受到惩罚,他也能再次唤起母亲对他的关注,他期望夺回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 然而,对于他突然失宠这件事,他还没有做好准备,父母又没有及时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指导,他不得不独自挣扎着去应付突然面临困难,结果导致恶劣行为的出现。 因为他习惯别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可是学校的老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很难给予他如同以前家里一样特殊的关注,显然这对于一个娇惯但一开始还不那么恶劣、也不是无可救药的儿童来说,是十分痛苦又无法应付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