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到霜降了,是秋冬进补的好时节。越来越多家长认识到食疗的价值,这是好事,但我看平台留言,不少家长对于进补仍有严重误区,不合理进补不仅没有效果,还可能伤害身体。今天,就给家长们提个醒,讲讲关于秋冬进补的禁忌。 为什么秋冬季节,需要进补?俗话说“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不管大人还是孩子,秋冬都是给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至于为什么要在秋冬进补,有些家长仍一知半解,其实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 补充夏季的消耗 夏季炎热,暑热盛行,人体大量出汗,脾胃功能减弱,身体消耗过多阳气,未能及时得到恢复,进入秋季后会出现疲惫、乏力等情况,也就是常说的“秋乏”,体内有虚容易生病,所以适当进补,补充夏季的消耗,能够为安度秋冬打好基础。 ● 秋冬阳气收敛 秋冬两季,阳气收敛,阴气渐盛,自然界很多动物需要通过冬眠来减少消耗,度过寒冷的冬季。阳气秋天渐渐收敛,到了冬天会收藏起来,人从自然界中得到的阳气也逐渐减少,需要从食物中获得,进补能为身体提供能量,帮助抵抗寒冬。 ● 秋燥耗气伤阴 夏季暑热己过,燥为秋季的主气,其性干燥,因此燥邪容易耗伤津液,身体津液过度损耗,会有皮肤干枯、嘴鼻唇干、干咳、咽喉干痛、心烦口渴等症状,此时需要进补,才能滋养阴液,减轻秋燥的伤害。 所以说,在秋冬进补既是顺应天时,也是为身体补虚的机会,能够让孩子的体质变得强壮。 给孩子秋冬进补,要注意什么?秋冬给孩子进补很必要,但“怎么进补”是有讲究的。补得太过或补得不对,花了不少钱,还伤害孩子身体,因此需要避免误区。 ? 补得越多越好 我发觉有些家长过度迷信进补,抱着“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想法多吃补药,这是不正确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补益类的药物多为温热,孩子生理特点稚阴稚阳,吃多了身体会积食郁热,出现“上火”的症状,比如眼屎多,便秘等,反过来,反而会消耗气血津液。 ? 把药物当食物 药疗不如食疗,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 很多家长认为进补一定是吃药物类的补药,比如当归、红参、海马、阿胶等,把药当饭天天吃,反而有害。 药食同源的食物性味平和,孩子用更能达到进补的效果。孩子生理特点也不适合大补,很多情况下,如果想给孩子补脾胃,日常食用的山药、花生、红枣、白扁豆都是食补佳品。 ? 越名贵的越好 贵的东西除炒作原因外,营养价值高,有贵的道理,但不一定适合孩子。比较名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冬虫夏草等,有一定营养价值,但是有特定的适用人群。 食疗均有一定对象和适应症,应根据需要来确定所选食材,不能用价格高低来评价食疗作用的大小,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所以,补品不是越贵的越好,便宜的的食物也有独特的食疗作用,比如给孩子健脾益气,平价太子参比名贵人参效果更好。 ? 不辨证就乱补 中医有“虚者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不是虚证,不宜用补药。 孩子的体质虽然大多虚寒,但在不同时段身体的寒热有所偏重。偏寒的孩子畏寒喜热,手足不温,舌质淡;偏热的孩子,则有手足心热,口干口苦,舌质红等表现;分清寒热虚实,对症进补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无异于“火上加油”,越补越虚。 ? 无肉食不进补 肉类是补品中的佼佼者,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进补全靠吃肉,这也是一种误区。 肉类一样有滋补强壮、填精益血的作用,对体虚的孩子作用很大。 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如果长期多吃,对于脾胃虚弱的孩子来说,超过身体的承受能力,容易积食不消化;并且,单纯吃肉类,不吃蔬菜、坚果等,也不利于孩子营养的均衡。 最后提醒家长们,孩子脾胃健运,消化吸收好,才能补得进去。 给孩子进补一定要掌握好度,不能说看到天气凉了,赶紧给孩子进补,突然大量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孩子脾常不足,消化系统不能承受,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发腹胀腹泻、厌食、消化不良等情况,这就是“虚不受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