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朋友家访问,她家的小丫头都可以自己满地跑着玩了,真快呀。上次见面的时候还是抱在怀里的肉球球,这次已经变成跑来跑去的女汉纸了。我赶忙把带给她的小礼物拿出来,招呼她过来。 我把小熊饼干和毛绒玩偶放在她怀里,朋友对她说,快谢谢阿姨。小女孩怯生生的抱着礼物笑着往妈妈怀里钻,我说不用不用。小女孩跑开了,朋友和我说,我家孩子太内向了,性格闷,发愁啊。 为什么中国家长都不喜欢内向的孩子呢? 一、许多内向的孩子从小就被自己的性格困扰着,觉得自己性格不好。孩子当然不会觉察出自己性格是好是坏,只是家长评论的多了,带给了孩子这样的偏见。 大多数家长对内向性格有这样的偏见: 内向=不合群 内向=害羞=自卑 内向=不快乐 所以,每个内向孩子的父母心中都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总是能自然而然的叫着叔叔阿姨好;身边有很多小伙伴一起热热闹闹;周末喜欢跟着父母外出去别人家做客...... 于是他们努力的改造着自己的孩子: “你要活泼一点,这样扭扭捏捏像什么样子” “你就不能像XXX一样喊个阿姨好吗,怎么这么没礼貌” “我现在都不爱带你出来,就不能大大方方的去和小朋友玩一会,一直粘着我干嘛”...... 性格内向的孩子真的不好吗? 研究人格养成的学者都知道一个最简单也最复杂的原理:性格是不分好坏的。 现代社会的普遍观念中,好的性格就是阳光、开朗、广交友;坏的性格就是沉默、孤僻、不合群。这其实是极不科学的说法。 历史上有非常多的杰出人物都是内向型性格。比如: 著有《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发表《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奏出《夜曲》的肖邦,写出《哈利波特》系列的J.K.罗琳,还有李安、诺贝尔、居里夫人等等等等。 可以看出,内向性格在创作、艺术、科研等领域有着明显的优势。 二、在春晚上一举成名的魔术师刘谦,经常在魔术中带给人惊喜。虽然他成名后有很多同行在网上对他的魔术进行了揭秘,更表演出了超越刘谦的手法,但是没有人可以替代他中国首席魔术师的地位。 为什么呢?因为除了春晚上那些小把戏,刘谦早在2011年的EMC(全球魔术高峰会)上就表演了世界上没人能破解的“巴格拉斯效应”。 刘谦在他的自述中,说自己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独自研发魔术,平时他也不爱说话,更多的是思考,尤其是在深夜里思考问题。他私下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斯文的,内向的。 内向的孩子往往爱反思、有深度,这就是一个内向者在深度上的体现。他的脑子里,除了魔术,别无他物。 三、内向的人能量来源就是独处,社交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消耗精力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对于内向的人来说周围只有两种人:知己,和陌生人。 内向者不喜欢和人停留在表面的寒暄,他们更喜欢和人探讨更深层次的东西,他们有一种善于倾听的天赋,总会让与之交谈的人不自觉的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内向的孩子爱倾听、喜欢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一个很有趣的研究表示,以口才谋生的人,比如主持人、相声演员、演说家,内向者的比例反而很高。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们总能从倾听中抓住关键点,从而讲到对方心坎里去呢。 四、内向的孩子因为忠于自己的内心,几乎不受外界氛围的感染,所以极易保持冷静。 先想好再说,可能会让表达更为审慎和准确;三思而后行,也许就避开了惹麻烦的代价;爱好深入思考和善于自省,可以更专注与对问题的探索和自我提升。 如果你的小孩是内向型孩子,别老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是不是不开心?到底在想什么?沉默并不意味着他不开心,很多时候,相比较外面浮躁的世界,他只是更喜欢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已。 那么家长该怎么培养内向型孩子呢? 1、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会让他对自己的性格感到羞耻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要因为孩子内向就批评他不合群、自卑,说他不被大人喜欢,这样只会让孩子变成真正的自卑。 应该这样做:多观察孩子在安静独处的时候喜欢做什么,绘画、剪纸、拼图?如果孩子的一项爱好得到充分的发展,会让他产生极大的信心,长远来看也会受益终身。 2、不要强迫孩子与许多人玩耍,这样只会让他疲惫 对于内向型孩子而言,一对一的玩耍才是他的菜。与越多人同时玩耍和交流,越会让他找不到交流的重点,从而回避交流。 应该这样做:多观察,帮助孩子培养几个亲密伙伴。多组织活动,让他与亲密伙伴之间加深感情,再通过伙伴带伙伴的方式,结交新的好朋友。 3、不强加,带孩子参加符合他性格的活动 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喜欢带孩子参加一些小组活动。但这对于内向型孩子来说却收获不大。内向的孩子喜欢有关思考、创新、解决问题的活动,比如素描、园艺、游泳、拼图等。 展示孩子才华的方式有很多,发挥他们的优势,往往会让孩子取得更快的进步。 应该这样做:支持并且鼓励孩子的兴趣,对孩子的兴趣永远保持开放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