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宝宝教育正文

又不是抗日,不用达成统一战线

举报/反馈

有了孩子,让家人间的冲突更加明显

又不是抗日,不用达成统一战线

据说,有了孩子之后,离婚率反而更高。

孩子,就像是《疯狂的石头》里面的大宝石。谁都爱,结果却是争来抢去,大打出手。

孩子把我们推到关系的漩涡中。以前没觉得是个事儿的家人间的差异都体现出来。因为大家都把孩子当做最珍贵最重视的,都想给他对好的。

可惜每个人对“好”的定义不一样:

婆婆认为吃奶粉是“对孩子好”,妈妈认为吃母乳才是;爷爷认为追着吃饭是“对孩子好”,爸爸认为培养孩子自己吃饭才是;爸爸认为孩子吃点糖没关系,妈妈认为为了牙齿绝对不能吃糖……

孩子成为引发二战的巴尔干火药桶。

没矛盾的变得有矛盾了,本来就有矛盾的升级甚至激化了。婚前没发觉的老公的三观不合也都出来了。

孩子带给我们欢乐的同时,也带来各种冲突。

当然,在P.E.T.(父母效能训练)中,我们认为,冲突不是坏事。

有效解决冲突,对冲突双方反而是好事。

更重要的是,你如何解决和家人之间的冲突,对孩子解决和小朋友的争执,长大了解决和合作伙伴之间的意见不合,是一个范例。

一个很好,或者很差的,但却至关重要的范例。

教育孩子,家人必须意见一致吗?

又不是抗日,不用达成统一战线

我们本能的觉得,一家不能“两制”,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一定要有“统一战线”,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有利于家人的教育。

但是育儿要是想实现“统一战线”,恐怕要“打”一辈子。

1、家人能不能实现“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如何“统一”?

当然是向“正确”的那一方“统一”。

这不是问题。

问题是——什么是“正确”?

像我们小时候被养育的方式那样吗?

那可不行!在很多人眼里,这简直成为了“错误”的代名词。

听专家的吗?

专家那么多,教育方法琳琅满目,两个专家都经常吵起来。

更何况,很多专家都是“正确一时”,未必一世。

比如“哭声免疫法”,几年前还被当作“睡眠圣经”,马伊琍都用过的方法,现在大家避之唯恐不及,被指责为“毁了美国一代人”。

比如“幼儿英语”,有的专家说“从小开始磨耳朵”,也有专家说“尊重孩子生长规律,7岁之前什么都不要学”。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其实我们在育儿中,发生争执的原因,大多数不是清晰可辨“对错”的,而是我们主观上能不能接受。

比如孩子想吃糖,爸爸觉得对牙齿不好,最好永远不要给孩子吃糖:吃一块就想吃两块,吃一次就想吃两次。所以一次都不能给。

妈妈觉得偶尔吃一块糖也无所谓,大过年的,可以有点“优惠政策”。

于是,这块糖就成为糖衣炮弹,成功的引发爆炸。

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就事论事的,但是三句话不离“主旋律”,很快就会牵出“上次我想吃西餐你没带我去,你还忘了结婚纪念日,你根本不在乎我,我嫁给你就是个错误”这些问题上去。

大家都懂的!

没有什么比夫妻吵架更能精准的演绎“殊途同归”了。

那些压抑依旧的积怨,会随着每次吵架喷薄而出,所到之处,不毛之地。

吵得酣畅淋漓的时候,我们几乎忘了,门外,或者身边,那个想吃糖的孩子还眼巴巴的等着结果呢。

他不关心到底谁在乎谁,结婚纪念日是什么,他关心的是能不能吃这块糖。

孩子看到的是争吵,以及权力的争夺。

于是他就学会了。

下次看到他和小朋友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开口吵架。

别奇怪,因为这是他唯一学到的处理意见不一致的方法。

对他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安静的委屈的等着爸爸妈妈吵架,就像围观两只犀牛用角顶来顶去,最后依据输赢,决定战利品——地盘,或者食物,归谁所有。

他就像一只小犀牛,乖乖的执行首领的命令,吃糖,或者不吃。

作为吃糖的主体,除了服从命令,他没有权利。

无论如何,假设这个如履薄冰的虚假联盟已经结成了。

今天吃不吃糖的问题,看起来是解决了。

可惜超市里的糖还有很多,这个问题还会遇到下一次。

我保证每家的孩子都足够聪明,能敏锐的感觉到这个联盟的薄弱点在哪里,就像球星找到对方防线的漏洞一样,

下次再想吃糖,长驱直入,一击即溃。

如果爸爸本来觉得吃点糖无所谓,但是迫于妈妈“统一战线”的压力,勉强同意“不许吃”。下次孩子在妈妈出门的时候跟爸爸要糖吃,爸爸正好借此弥补孩子上次没有吃到糖的遗憾,顺便也为自己在上次和老婆吵架时,输掉“**”挽回一点面子。

「爸爸说可以就可以,儿子,吃吧!——不过,别告诉妈妈。省得麻烦。」

恭喜!围观的小犀牛又学到一招——撒谎。

当和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首先吵架,如果吵架输了,就妥协,被迫同意对方的意见。但是私下可以继续实施自己的想法——但是要小心别被发觉。

脉络清晰的虚伪养成之道。

标准的“当人一面,背人一面”。

如果有人担心,家人之间的意见不统一,会导致孩子成为“两面派”的话,现在我们知道,被迫形成虚假的“统一战线”,才真的造成这个结果。

很多人抱怨家人带孩子时会对撒谎,比如偷偷去吃麦当劳,或者追着喂饭却说是自己吃的。指责对方之前,可以问一下自己,对方为什么撒谎?是不是对你说了实话之后,后果很严重?

有没有必要后果那么严重?

让孩子学会说谎严重,还是允许孩子吃一次糖严重?

又不是抗日,不用达成统一战线

2、育儿需不需要实现统一战线?

我们都听过一些励志故事。

比如著名记者采访新闻人物,本来说好只给五分钟,结果聊了3个小时,推心置腹,也因此留下一篇传世的报道。勇于打破规则,善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我们称赞他有人魅力。

顶尖销售,对不同的客户,用不同的方法,投其所好,得到信任,并且最终卖出商品。带喜欢热闹的客户去KTV,陪喜欢音乐的客户去听音乐会。对这样的人,我们说他情商高,有智慧,有高超的销售技巧。

假设跟姑娘谈恋爱的时候,男孩问:我可以拉你的手么?

如果回答是“不可以”,有的时候是真的“不可以”,贸然行事会被告“非礼”,有的时候是假的“不可以”,如果这次没拉手,她会在心里怪你没种。

如何判断?

根据对方这个“人”的情况来判断。温婉内敛的,多半是欲拒还迎。热烈火爆的,更可能言行一致。

接触不同的人,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人相处,正是情商高的表现。

在工作中,和同事领导的相处方式,和在生活中死党的相处方式肯定是不同的。做闺女和做儿媳妇的行为方式,也是不同的。这些经验和智慧,都来自我们和不同人的接触,从不同相处方式学来的。

大千世界,异彩纷呈。

孩子有权利接触世界的多样性:

有人在小县城,用跟父辈一样的方式过一生。有人探索世界,在亚马逊丛林里长大。有人认为自己享受生活最重要,有人从小立志改变世界。

所有的选择都没有对错,重要的是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到底怎么选?

了解世界有多大,有多少可能性。还要了解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

见识过,衡量过之后,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正是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大姑小姨,所有这些性格和要求都不同的人,让孩子接触到世界的不同侧面,而跟每个人不同的相处的方式和感觉,让他逐渐知道那些“因果”,那些付出和收获,然后慢慢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方向。

允许跟你意见不同的家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跟孩子沟通吧,允许孩子接触这个世界的多样。

是非标准从来都不是唯一的,在家是这样,社会是这样,世界也是这样。

身处“统一战线”,铁板一块的家庭中的孩子,从小只见过“唯一”,长大后会很难适应这个没有唯一的生活。

又不是抗日,不用达成统一战线

3、意见不一致时怎么办

回到冲突现场:

爸爸说不能吃糖,妈妈说可以。孩子一定要吃。

吃糖的主体是孩子。

我们有没有可能,把球交回现场,抛到主人手里?

与其在观众席上,像足球流氓一样为了争球大打出手,不如把这块烫手山芋扔回去,轻松看比赛。

我们要做的,只是不偏不倚,不卑不抗,不紧不慢的,告诉孩子你的真实想法。

我们都太习惯于,告诉孩子修饰过的想法和调整过的事实,所以当我们可以敞开心扉,跟孩子说实话的时候,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现在的情景,到底是什么?

“妈妈觉得你可以吃糖,可是爸爸觉得不可以,因为爸爸担心吃糖太多会对你的牙齿不好。但是,妈妈很尊重爸爸的意见,那你看怎么办呢?”

句句事实。

你一定是真的尊重爸爸的意见,不然早就直接把糖拿给孩子了。但是这个“尊重”被表达出来,让孩子听到之后,爸爸肯定非常舒服。

人一“舒服”,就会变得更加友善。这时候,无论给不给孩子吃糖,家里气氛都不会那么紧张了。

爸爸舒服了,妈妈也很舒服——不用为一块糖大打出手了。两口子关系好了,整个家都舒服。

且慢,

现在有一个场地中央拿着球的小运动员不舒服了——他得努力踢进球门,为自己的需求负责。

这一点点的不舒服,对孩子是绝好的机会,学习和别人相处,学习自律,学习交流,学习创意性的解决问题,学习自己对自己负责,学习做计划,学习谈判技巧……

无聊的大人们,以为孩子能想出的主意不过是:哀求,或者保证只吃一颗。

事实上,如果我们给孩子机会,他们有很多天马行空的创意呢:

我用这周玩IPAD的时间来换

我就舔一下

我吃完了刷牙

我用小红花跟你交换

我学十个蛤蟆跳

晚饭时候我吃青椒和胡萝卜

我给爸爸捶背……

无论最后结局怎么样,这都对孩子的思维是很好的锻炼。同时,他可能还需要学习寻找盟友——拉拢妈妈去说服爸爸,学习用爸爸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如果爸爸同意了他的条件,他还要学习努力实践自己的诺言,这是在江湖上混的必备条件……

问题本来就是属于孩子的,当“球”被还给孩子,孩子就会承担起本该属于他的责任。

这正是“抗挫力”的养成。

我们都知道,球赛的过程比结局更重要。

一块糖背后,孩子学到的是如何带着尊重,心平气和,通过创意性的方式处理意见不一致。而不是非黑即白,大打出手,上升到人格攻击。

社会新闻里,很多因为一块钱,一个瓜出了人命的案子,都是因为太想要去分那个“是非对错”,而忘了去想“如何解决”。

1956年,毛主席在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我看,这不仅是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指导方针,也是发展情商,繁荣人际交往艺术的指导方针。

上一篇:秋季最适合的小零食,给孩子补肾又健脑

下一篇:孕妈妈的产检必修课

猜您喜欢

热点阅读

宝宝上火的6大警示信号 妈妈别

春夏交替季节,如何做好水痘患儿

宝宝有一侧的头睡扁了,该怎么纠

兵法育儿(9):家长手软了,孩

推荐阅读

宝宝吃饭不肯坐餐椅 如何让宝宝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

“童言无忌”的尴尬,家长怎么破?

孩子写作业慢有7种原因,你家孩子属于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