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在微信上看了倾听的文章以后,如获至宝,回家即对孩子进行倾听。结果,她发觉自己对孩子的倾听不但没有让孩子情绪的温度下降,反而使孩子越来越烦躁,她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跑到群里问大家,下面是她的倾听过程: 孩子:“妈妈,我可以吃糖吗?”妈妈:“听起来你很想吃糖。”孩子直接拿了一颗糖给她:“你剥开给我吃。”妈妈:“你希望我剥开给你吃。”孩子:“你剥啊,快点!”妈妈:“你希望马上就吃到糖。”孩子(开始哭):“你剥啊,你剥啊!”妈妈:“你希望我马上给你剥开糖纸。”孩子开始疯狂地喊:“妈妈打开!妈妈打开!”妈妈:“你很生气,希望妈妈马上就打开!”孩子崩溃地大哭:“快打开啊,快打开啊!”妈妈崩溃…… 这个案例看得我又着急又好笑,孩子想吃糖,你直接告诉他可以吃还是不可以吃就得了,说了半天,一直没给孩子答案,啰啰唆唆废话半天,最后孩子本来没有情绪也被搞崩溃了。就好比说一个人走来向你问路:“请问国贸怎么走?”你回答:“听起来你很想去国贸。” 这不是倾听,这是有病。用这种病态的说话方式,没问题也会搞出问题,孩子问能不能吃糖,希望得到的就是一个答案,而不是希望你去倾听,也就是说,倾听要有选择,别人需要你倾听时,你才去倾听,别人不需要时,不要随便倾听。
那么什么时候应该倾听?什么时候不应该倾听呢?我个人的总结是,倾听的原则是“四有一无”:(孩子)有需(要);(父母)有时(间);(父母)有心(情);(倾听要)有度;(倾听)无预设。 那是不是我们只要遵守“四有一无”,倾听就一定能够成功呢?当然不是,倾听受亲子双方的共同影响,父母自身的修为、孩子此刻的状态、父母对倾听的把握程度,等等,都会影响到倾听的效果。但是,只要你真的用心去听了,你会发觉,孩子能很快感知到你的这种用心和爱心,他也会愿意对你敞开心扉,亲子关系将会变得融洽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