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绝大多数家长在陪孩子玩耍的时候,都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要么就是直接玩手机,把孩子扔在一边,这些方式都不利于亲子关系的亲密度,那么家长究竟应该怎么陪孩子玩耍呢? 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孩子的生活可谓丰富多彩,今天早教班、明天特长班、后天补课班,花式教育轮番粉墨登场,但似乎孩子并没有我们小时候那么快乐,反而总听说儿童群体抑郁症发病率近十年提高了不少,并有上升趋势。 那么究竟是我们父母或是整个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导致了这样的现象不断频发呢?主要问题出现在幼年的孩子缺失父母的“真正陪伴”。这个“真正陪伴”要怎么理解呢?我先来给大家提3个问题,大家来判断一下: 1、妈妈陪孩子玩积木,一位妈妈在旁边认真参与和回应孩子搭积木的过程,另一位妈妈边玩手机边有一搭没一搭的回应着孩子,哪个是“真正陪伴”? 2、爸爸带孩子出去玩,一位爸爸是耐心的给孩子拍照、帮孩子讲解不懂的东西,另一位爸爸则是手里拉着孩子、摆弄着自己心爱的相机、和旁边朋友交流拍照心得、并没注意孩子希望去哪里,哪个是“真正陪伴”? 3、一对父母因为工作太忙了,但为了孩子不孤单,所以每天把他送到各种班中,给他买各种漂亮有趣的玩具,这个是“真正陪伴”吗? 其实问题一提出来,不用我多说,相信各位父母心中就有了答案。“真正陪伴”的宗旨其实就是父母用心陪在孩子身边进行各种活动。本期节目强调这个主题就是想提醒各位父母:家庭教育中,在孩子身上多花时间比多花金钱更有效,高质量的陪伴的好处实在太多。
下面我们就来主要说说,陪孩子玩的大学问。 第一、将陪孩子玩变为和孩子一起玩——让你对陪玩欲罢不能 人是个奇怪的动物,一旦你定义自己是个“配角”、是个陪伴的角色,那么你的积极性一定会大减,但反而如果你把自己变成游戏中的“主角”,不是为了陪孩子玩,这会让你的兴趣倍增,从中发觉许多乐趣。 对孩子来说可能游戏都是新奇的,对一切都是好奇并有兴趣的,而对我们可能想对游戏本身产生乐趣有点难,但我们可以通过发觉孩子的变化、和孩子交流中产生乐趣,所以谁说陪孩子父母要付出的多,享受其中这又何尝不是对自己工作一天劳累后的一种精神奖励?! 第二、从敷衍了事变为全力以赴,拾起你埋藏已久的童心——让孩子真切感受到你的爱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会尽收眼底。很多父母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常常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会让孩子知道你是在应付差事。无论多么简单的亲子活动或者游戏,只要我们全身心投入,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到。 其实,和孩子一起玩的,如果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大人,那是很难进入游戏的角色的,我们需要尝试把自己也当作孩子,不去管游戏是不是幼稚,放下家长的权威,退回到曾经的童年时代,与孩子一起嬉笑怒骂。 这样在这个陪伴的过程中,我们会真正成为孩子不可或缺的朋友,而不是只是一个提供食物和庇护的大人,会与孩子有更多情感和思想层面的交流。你想啊,如果在孩子觉得我们就是一个喜怒形于色的“大男孩”或“大女孩”,那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就会更加放松,也会更加愉悦。 第三、了解孩子成长规律——让你变为陪玩高手 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不愿意陪孩子玩,并不是不愿对孩子用心,其实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陪孩子玩。当父母被孩子逼得黔驴技穷时,在他们眼里,孩子就会在转瞬之间从人见人爱的“天使”变成调皮捣蛋的“魔鬼”。 如果你能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那会让的游戏技能高一大截,瑞士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多年的观察发觉,儿童的游戏要经历三个阶段: 1、练习性游戏,在孩子出生后的两年内出现,这类游戏的主要特点是对各种动作的重复再现。比如:一次次地把刚垒高的积木推倒重来,一遍遍地拉着小车来回走,乐此不疲。 2、象征性游戏,即模仿游戏,出现在幼儿园时期或者说学前阶段,所获得的最主要的认知发展能力就是学会使用不同的象征。儿童常常模仿成人的活动,如“过家家”、“小医院”、“商店购物”等,装扮成想象中的角色。 3、规则性游戏,从孩子六七岁开始出现,代表规则意识的萌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已经会选择玩伴,变化玩的方式,他们不喜欢被局限,而更喜欢创造新的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