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爸爸妈妈一定会有这样的发觉,如果家里来了别的小朋友,妈妈夸赞那个小朋友几句或者表现得亲昵些,自家的孩子就会嫉妒,对外来的小朋友采取不友好的态度; 如果别的小朋友有什么好玩的玩具,自己没有,心里就会不好受; 两个孩子玩游戏本来玩得好好的,一个孩子看别人搭积木搭得又快又好,自己却怎么也搭不好,很着急,索性把两个人的积木全都推了,“我搭不好,你也别想搭成”,这就是孩子的想法。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这样的例子很多。可见妒忌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那么本期节目,我们就要来跟爸爸妈妈们来聊一聊,孩子妒忌心理的问题。
在“真实故事计划”里读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家境普通的女孩,从微博上扒下别人的照片,伪装成朋友圈里的“白富美”,骗钱骗情骗认同。 被拆穿后,作者约那个女孩见面,女孩告诉他,自己生活在一个离异家庭,有一个性格暴躁控制欲又强的妈妈,她在现实中怎么才摆脱不了,偶然的机会想到了在朋友圈伪装另一个身份,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美貌、气质、还有自信的笑容,这些在普通女孩身上习以为常的点缀,但对于有些生活在阴暗角落里的女孩,却是一生渴求的阳光。 都说,模仿是最高级别的崇拜,是对自己所向往美好生活的膜拜,即便是一时自己还无法达到,也会想尽办法与之更接近。 这跟小网红们想整容成范冰冰是同一个道理。 一样的鸡汤文里会说,如果你对人家羡慕妒忌恨,那可以努力啊,成为那样的人啊! 可那种与生俱来的自卑和绝望,哪有那么容易摆脱。 在上学的时候,我有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当时年纪小没感觉,我只知道她的外婆在香港,小学时就学古筝,有自己独立的学习空间。 平时她穿品牌的套装,而我穿一件不知哪个姑姑剩下的旧棉衣。 不过这些还是没有妨碍我们成为好朋友,哪怕上中学后不在一个班了,到了下午的自习课,我们两个人还会绕着操场一圈一圈地一边走一边聊天。 后来她转学去了上海,我们保持着通信。她给我寄来的贺卡上写着“鞋旧了可以丢,老朋友不能忘”的时候,我看到既感动又难过。 朋友中途从上海回来过一次,特地来看我,可是最终还是没能见上一面,听爸妈说,朋友好失望,放下给我带的礼物就走了。 其实她不知道,我当时是因为自卑才躲着不敢见她。 天知道,我那时有多羡慕她,多想成为她那样的人。 甚至直到现在,我也不太敢去朋友们家里作客,因为看到别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吃饭的画面,我心里会难过。 那才是我想要的家的样子。
不过,不要一味觉得“妒忌”是孩子的负面情绪,所以谈之色变,其实孩子有妒忌心也不见得完全是坏事。 因为,看到好的东西就想要,是人的天性。 妒忌也是人类心理中动物本能的表现,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始情感。 孩子的妒忌是他们自我意识觉醒的外在表现,并且科学研究证明,妒忌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产生的时间是很早的。 何况,我们天生就处在一个被“别人家孩子”包围的环境。 所以孩子最开始的妒忌,往往就是因为被父母与别的小朋友做比较,而产生的消极情感体验。妒忌,是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比他强时,孩子所产生的一种不安、烦恼、痛苦、怨恨的复杂情感。 家长过份的攀比,不仅会让孩子觉得自卑和无助,还会把孩子推进妒忌的深渊。 但其实适当的妒忌可以使孩子进步,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榜样的力量”。 可是,为什么同样是妒忌,有人因此而进步,而有人则因此而变态呢? 原生家庭分化的比较好的人,对他人的妒忌会化为力量,帮他去努力实现目标,成为那些自己羡慕的人。 而从小被父母忽视的人,因为内心抑制不住的妒忌,而产生掠夺的想法。 可惜由于自己没有创造爱的能力,只靠掠夺去获取,永远也无法幸福且还会良心不安。 所以,爸爸妈妈还是应该从小就给孩子一个安定和睦的家庭氛围,这样即便是发觉孩子有妒忌的心理,也能教他们正确面对。 妒忌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是观察模仿自己妒忌的对象,然后把他作为努力的目标和榜样,让自己向着这个目标一步一步地前进。 当自己已经超越了那个目标的时候,再去换一个人妒忌,这样日积月累地坚持下去。 妒忌,一定可以帮助你越来越进步,并最终拥有自己喜欢的那种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