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宝宝教育正文

打架还是避让?

举报/反馈

打架还是避让?

Part 1 豆豆被咬事件

文/豆豆妈

我的女儿26个月了,是一个内敛的孩子,原来我们一直想把她送幼儿园,但经历了昨晚的事情,我竟然有点怕怕了。
昨晚,我和老公带着豆豆去大超市买东西,豆豆对那里的游乐场很感兴趣,我们于是把她放在里面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我们都没有离开,在场外看着。刚开始,有两个比豆豆大的小女孩,拿起球就往豆豆身上扔,当然可以说那是孩子们的玩耍,但那小孩后来竟然用手去推豆豆,我连忙进去,提醒她们“好孩子一起玩”之类的话,接着情况有所好转。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豆豆躺在球堆里,我过去叫她回家,但她不愿走,就在我转身走出去的时候,我看到在豆豆身边的一个男孩也跑了出来,看那孩子的神情有点不对,我立即跑过去,豆豆已经在里面哭了。可怜的孩子!在左眼的眼皮,被那男孩咬了一口,牙齿的印还在,红红的血丝分外清晰。我抱着豆豆来到了那个小男孩面前,当时他已经跑到他的爸爸怀里,我问他:“为什么要咬小朋友?”那小孩大声的说:“我就咬,我就咬!”男孩的父亲说:“是谁咬谁啊?”我指着眼睛的位置让那个家长看,家长只对他的小孩说:“我回家叫你妈打你。”孩子听了,更凶凶的叫:“我咬她,我就要咬她!”
最后,我们抱着哭着的豆豆走了,我们连最基本的道歉都没有听到。在那一刻,我竟然不知道怎么处理!我看着那个伤痕,很想哭,但当时周围人太多了。我想,现在的幼儿园,一个老师加一个保育员,就要带40个左右的小孩子,他们又怎能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呢?也许送到那些小孩少的幼儿园会好些,起码老师对小孩子的关注多一些。但没有学生,老师的收入从何而来,她的教育会不会打折扣?真的很矛盾!
我的豆豆现在心里还有阴影,今天开始发烧了,晚上睡觉老哭,我被我妈妈骂了一顿。天啊!我是不是应该教育孩子凶一点才不被欺负?

Part 2 谁之过?
文/悄悄
看了豆豆的故事,我觉得首先要分清成人的责任和孩子的打架问题。
其实,在上面的例子中,最令人生气的是对方家长的行为,而不是孩子“受到欺负”的问题。作为家长面对孩子为对方孩子造成了伤害,或者互相造成了伤害,首先应该对对方表达诚挚的歉意,如果出现后果,则应该坦诚地承担。虽然可能孩子们是无意间的行为,但家长的处理方式却会很深刻地影响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认知。
回到孩子打架这个问题。从小到大,表面上的“打架”行为其实表达的是不同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不能简单地用“你应该打回去”、“告诉老师”等一概而论:
1、 在2岁半到3岁以前,特别是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的时候,在很多情况下,语言的流畅表达滞后于他们的心理活动和逻辑思维,所以这个阶段孩子的表达特点是口头语言表达为辅,动作语言表达为主,同时通过孩子的语言习得,逐步掌握更多的口头语言并放弃动作语言。这就是成人有的时候觉得他们相互“打起来”了,可他们自己无所谓的原因,在他们看来,这是交流的一种方式。很多幼儿并没有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很严重的“冒犯”,或者没有认为自己被严重地“冒犯”了。当然,孩子控制动作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婴幼儿常常分不清轻轻拍和暴打的力度,把握不好轻吻和咬人的感觉,也不能预见“我要从这里过,他挡着我,我就推他一把”的后果,所以这些动作语言的交往也往往会造成伤害,很多情况下受到伤害的小孩子也会很疼,会哭。
家长这个时候当然也会心疼,也会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有问题了。这个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出现状况的双方,是否处于动作语言和口头语言混和表达期,如果正好在这个阶段,在告诉他其行为不恰当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他建立起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或者对于被伤害的孩子,在安慰他的同时,告诉他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接受安慰的同时,理解同伴的行为,并且能够消除可能带来的其他心理伤害问题。而如果不了解这个阶段的争端的特点,一味教孩子“打回去”,“凶一点”,则可能让孩子觉得解决问题的最有力的手段就是看谁能打,这样可能会造成孩子形成“暴力”观念,可能会出现主动打人、欺负人等现象,这又造成了家长的另一个“头疼问题”。
2、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的冲突和上一个阶段已经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孩子们已经基本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发生冲突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在具体的问题上出现矛盾。一个好的幼儿园老师,她总会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发觉问题的所在,并且为孩子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和社会行为规则,比如因抢玩具发生争执。所以在幼儿园发生冲突,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是必要的。当然,如果冲突造成了伤害,做家长的当然很气愤。如果是很严重的伤害,老师的确是要负有责任的,因为任何一个冲突,从酝酿到爆发直至发生严重危害结果老师应该会有时间及时处理。但因孩子间冲突造成的小的皮肉伤,比如被咬了一口、被打了一下,孩子已经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了。同时在这个阶段,家长在处理孩子的冲突的时候,也应该以树立是非观念和行为规则作为主要的目的。在这个阶段,孩子间的冲突及其解决(自己解决或在成人的帮助下解决)为他们心中社会规则和是非观念的建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再往后的交往中,则可能会真正遇到恶性的“欺负”性质的打架事件了。
当然,教给孩子正确的自卫行为和自我保护意识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教育的过程中,知道孩子所处的心理年龄阶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学会交往。值得注意的两点是:
1、在教育孩子的对“打人咬人”的认识的时候,比较忌讳的是首先在孩子小的时候告诉孩子“打人不是好孩子”的观念,然后发觉孩子在冲突中被打过,于是又改为“你干嘛不打回去”,这样孩子往往会很矛盾,不知该自己到底应该如何处理。所以家长首先要调整自己的语言,如果认为孩子被打时应该打回去,就不要先为孩子树立“好孩子不打人”的标准;否则,孩子在冲突中没有反抗的话,家长也不应该一味地责备孩子懦弱。或者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坦诚地与孩子修正自己的观点也是很必要的解决方法,就是告诉孩子在何种情况下,他使用暴力的手段是可以接受的。当然这种情况也同样适用在家长本身。如果家长教育孩子“打人是错误的不好的行为”,而家长却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往往会用同样的暴力方式来处理和同伴的关系,因为他从自己的生活中可以体会到这种方式带来的“效果”;
2、另外一点就是在本文开头提到的,关于孩子出现冲突后,家长的处理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受到伤害的一方家长如果过于容忍,可能会造成孩子对家长的不满,也可能会让孩子养成逆来顺受的习惯;而如果家长过于强硬,对孩子形成“宽容”的性格也不利。伤害一方的家长对于对方应该诚挚道歉并根据情况做出赔偿,因为无论是否有意的伤害,对对方孩子和家长都是切肤之痛。而只有家长的坦诚担当,才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自己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也是一种养成教育,而且效果远远大于说教。家长的抵赖只能培养孩子的不负责任,家长的逃避只能助长孩子的逃避。当然,这些已经和上面的例子没有直接的关系。对于上面的这个事例,心疼豆豆被咬了一口的同时,我更心痛于那个小男孩的成长。


原载《妈妈宝宝》2003.10

上一篇:成为好爸爸的五条准则,你占几条?

下一篇:抬起下巴,是宝宝的一项新技能哦!

猜您喜欢

热点阅读

从???????蒙氏教育的优缺点来解

孩子容易被性侵,说到底是我们的

幼儿园防拐卖安全教育 老师教的

当幼儿园的规矩和家规冲突时

推荐阅读

父母这种冷暴力,会对孩子造成一万点伤害!

幼儿园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家长老师必看

衣食养三方面预防秋冬季幼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