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传言「流汗对身体好,能促进新陈代谢」,经过运动排出汗水固然有助健康,不过,年幼的小孩经常会于晚间睡觉时睡得满头大汗、汗流浃背,甚至连衣服、床单都湿透,却原来是生病的征兆,作为家长的,绝对不能忽视。 生理及心理人的身体分布着三百万左右的汗腺,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称为汗孔。汗液的排出,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同时也排出代谢废物。 中医有谓:「内毒外排,祛邪安正,疾病自愈」,出汗是人体健康的标志,如果在大热天时一滴汗也不流,称为「无汗」,这类人可能先天性汗腺较少,亦有可能是因感受风寒,侵袭身体的寒气困于皮肤,导致毛管腠理(腠理指皮肤、肌肉的纹理,以及皮肤与肌肉之间的间隙)闭塞,因此,在大热天时亦会少汗或无汗。 事实上,正常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如果是因为紧张、恐惧或兴奋等精神状态下出汗,与身体虚弱、患病都无关,乃属心理性出汗,即所谓的「流冷汗」。 病理性出汗至于病理性出汗是以全身或局部无故大量不正常出汗为一种病症,多发生于五岁以下的小儿。小儿由于脏腑娇嫩、体质气血运化功能都未完备,所以皮肤腠理粗疏,因而较成年人容易出汗。而病理性出汗可分成自汗及盗汗两种: 自汗: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因天时暑热、衣服厚薄或身体活动有关,白昼时多汗出,动则益甚。多因肺气虚弱,阳气不足与气虚、血虚、阳虚、痰、湿等都有关。 盗汗:每每在晚上睡眠时出汗,时多时少,多时甚至衣服全湿,醒过来后,汗水却自止。多因心血不足,损伤心脾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与血虚、阴虚有关。 一样来说自汗属阳虚,盗汗则属阴虚。 治疗方法以下一些中药食疗,可治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不妨参考: 阳虚自汗: 食疗:黄芪党参汤 用料:黄芪四钱、党参二钱、白芍二钱、防风二钱、浮小麦二钱、瘦肉半斤 做法:将防风、浮小麦放入布袋内,其他药材洗净与瘦肉一同放煲内煲二小时。 阴虚盗汗: 食疗:淮山水鱼汤 用料:淮山一両、杞子二钱、圆肉十粒、牡蛎一両、水鱼一斤、生姜三片 做法:水鱼先出水,再放入炖盅,炖三至四小时 阴阳两虚:全身自汗或盗汗 食疗:黄芪牡蛎汤 用料:黄芪四钱、麻黄根二钱、白术二钱、防风二钱、牡蛎一両、瘦肉半斤 做法:将药材洗净与瘦肉一同放煲内煲二小时。 中医学认为小儿虚汗多与体质虚弱有关。中港资深中医师吴锦亦曾在专栏中为大家介绍以下3大小儿虚汗食疗良方: 浮小麦味甘,性凉,归心经,具有敛汗、益气、除热等功效。五味子味酸、甘,性温,归肺、心及肾经,可助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桑螵蛸味甘、咸,性平,归肝、肾经,能固精缩尿及补肾助阳。浮小麦五味子桑螵蛸汤有助病后脾虚、虚汗、自汗等病童饮用。 浮小麦五味子桑螵蛸汤 材料︰浮小麦二十克、五味子十克、桑螵蛸三克、清水适量、白糖少许。 制法: 1.浮小麦、五味子、桑螵蛸分别洗净。 2.锅中注入适量清水,先以大火烧开后放入各材料。 3.以小火煮三十至四十分钟,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饮用。 服法︰每日分两次服用。 功效:适合小儿病后脾虚、虚汗、自汗等症。 浮小麦味甘,性凉,归心经,具有敛汗、益气、除热等功效。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及缓和药性。小儿虚汗患者,可饮用由浮小麦及红枣烹煮的清汤,能助患者敛汗及补虚,改善病情。 浮小麦红枣汤 材料:浮小麦二十五克、红枣三枚、清水适量。 制法: 1.先将浮小麦洗净,红枣去核,备用。 2.锅中注入适量清水,先以大火煮开。 3.放入浮小麦、红枣等,以小火煮约三十至四十分钟,即可饮用。 服法︰每日分两次饮用。 功效:能补虚、敛汗,适合小儿患虚汗、自汗饮用。 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黄芪性温,归肺、脾经,能补气固表。石榴皮味酸、涩,性温,归胃及大肠经,可助涩肠止泻、杜虫等。小儿自汗症患者,可饮用山药黄芪石榴皮汤,以助健脾补肺、益气补虚。 山药黄芪石榴皮汤 材料:黄芪十克、山药十克、石榴皮八克、白糖适量、清水适量。 制法 1. 将黄芪、山药、石榴皮分别洗净。 2. 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先以大火煮开。 3.放入各材料,以中火煎成汤,去渣取汤,加白糖调味,即可饮用。 服法︰每日分2至3次饮用。 功效:健脾补肺、益气补虚,小儿自汗症患者适合饮用。 注:饮用前先咨询医生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