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当老师的妈妈带女儿去剪头发,女儿对她说:“要是妈妈是发型师,我就可以每天做发型;要是妈妈是面包师,我就可以每天吃面包;要是妈妈是导游,那就更好了,我就可以经常去旅游了!” 爸爸说:“那如果妈妈是老师呢!” 女儿迟疑道:“妈妈是老师最不好,每天要教孩子学习!” 那位妈妈立刻明白了女儿的言外之意。 为了让女儿的写作能力有所提升,作为语言老师的她,花费了很多的精力。 一段时间后,女儿在写作方面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也让女儿感受到了压力,小小的她已经开始反抗:“妈妈,我不想写那么多作文”“妈妈,现在作文是我最讨厌的!” 可见,老师妈妈如果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学生,不但不能教出好学生,可能还会牺牲掉跟孩子的亲密感。 父母,虽然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但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引导孩子成长,而不是真的化身成老师的身份,一板一眼地把所有的文化知识、社会经验传授给孩子。 如果我们每天把职业身份带回家,家庭里的亲子关系就会失衡。 比如那位当老师的妈妈,因为感受到了女儿的不满,开始注重调整自己的心态。 女儿不是学生,她成绩的好坏不跟当月的绩效挂勾,她有权利不想上妈妈的课,她也有权利学得不好。 从此,妈妈放弃了教女儿写作的执念。对她说:“随你的便,你想来上课就来,不想来上课就不来。”也许正是因为妈妈对女儿不上自己的课不再期待,女儿反而能够安心坐在教室里上课了。 人成年以后步入社会,会有各种各样的角色身份,特别是在职场,我们可能是老师、是医生、是律师、是警察,可是我们终其一生的职业,却不是这些职业化的身份,而是成为孩子们的父母。 养育孩子其实是一场人生修行,我们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去修剪孩子,孩子并不会买账。 他们终会按自己的意愿,长成他们想要的样子,所以在这场养育孩子的修行中,重要的不是我们如何去教育孩子,而是如何让孩子来引领我们成长,在自己成长的基础上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而我们,为人父母能为孩子提供的仅仅是一个成长环境,并在此过程中陪伴在他身边而已。 一定要说培养的话,父母还是应该先把自己“培养”好! 当家长具备了这样的观念后,育儿当中的焦虑感和挫折感就会随之而去了。 所以当我们回到家里面对孩子时,请放下在外面的职业包袱和社会角色,只带着一颗纯粹的心去爱孩子,真诚地接纳孩子的一切就可了。 做一个纯粹的妈妈,一个可以允许孩子犯错,给予孩子成长机会的普通妈妈或爸爸就已经足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