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宝宝教育正文

培养孩子专注力,做到这点比“不打扰”更重要

举报/反馈

培养孩子专注力,做到这点比“不打扰”更重要

说起专注力,相信大家现在都已经知道了不打扰的重要性,孩子在认真玩时,不要在旁边问七问八的。可是,又有问题来了,明明大人和孩子的互动也很重要啊!到底什么时候不打扰,让孩子自己玩;什么时候又该和孩子互动呢?

答案听起来貌似很简单:当孩子自己玩得很满足,没有寻求大人参与或关注时,那我们就不打扰,让TA自己玩好了。当孩子玩着玩着开始叫“妈妈看”(求关注),或开始和大人对话,邀请大人一起玩(求参与)的时候,这时大人的加入和有意识的延长孩子的游戏行为,反而更利于孩子专注力的培养。

但如何掌握这个临界点?这里我要引入一个概念叫“投入状态”(Engagement),是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概念。

在心理活动层面上,如果一个孩子对某件事物或某个人表现出了好奇、兴趣和显著的愉悦之情,那么这个孩子就处于一个投入的状态。行为层面上,孩子处于投入状态时会表现得很专注、有活力、热情而努力。

儿童心理学中,孩子的投入状态被划分为5个等级。当我们掌握了不同投入水平的特征,就能更好地判断何时该介入的临界点在哪里。

培养孩子专注力,做到这点比“不打扰”更重要

状态1:不投入

这是最低的投入状态。孩子既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某个东西上,也没有在和谁互动。

举例:

把积木从盒子里倒出来,扔得满地都是,但眼睛并不看向积木,显然拿出来不是为了玩。

大人吃饭聊天时间过长,期间不理会孩子,孩子在一旁敲盘子、碗、扔勺子、大喊以打断大人说话。

什么都不做,躺在地上吃手,也不回答大人的问题。

建议:孩子之所以表现出无所事事的状态,很可能是周围环境没有满足TA的游戏水平,这时大人为孩子提供适合他们游戏水平的材料,并向孩子示范一些游戏方式,支持TA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助于帮助孩子脱离无聊、不投入的状态。

切忌:把孩子此状态下出现的行为定义为“问题行为”,这样做反而会强化不投入的状态。

批评和威胁孩子,把他的问题行为说给他听(你又扔积木!你为什么老是乱扔积木?不许扔!);惩罚(打骂孩子,把积木收起来不让玩了等)--所有这些负面强化行为都没有教育意义,它并没有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想让孩子做到什么,我们做给TA看,或者和孩子一起做才是最有效的。

所以,当孩子处于此不投入的状态时,就是时候父母介入了。

状态2:一旁观看

孩子观察别人正在做的事情。

举例:

小区一个孩子在玩平衡车,另一个孩子站在远处专注地看。

妈妈在晾衣服,孩子在一旁专注地看。

别小看了这个旁观的状态哦!大家有没有发觉,有时候孩子可以专注地盯着一个东西看很久,尤其是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里。其实,这就是孩子对这个东西感兴趣、好奇的一个重要信号。TA的大脑正在处理眼睛看到的信息,但是行动上又还没有勇气加入。

如果觉察到孩子在看,我们应有意识支持孩子的投入水平提升到下一等级:在尊重孩子专注的观察状态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尝试让孩子加入语言和行动互动。

例子:

比如当妈妈晾衣服孩子在看,与其说“我在忙呢,你去一边玩去吧”,不如趁这个机会和孩子聊一聊你在做的事情:在晾洗干净的衣服,谁的衣服,什么颜色的,什么质地的,什么种类的,你最喜欢哪一件,为什么要晾衣服等等。

当你这样做了,孩子的投入水平就从旁观一下升到了被支持(状态4,下文会写)。或者即便不想讲话,也可以把几个夹子递给孩子,问TA要不要夹衣服,孩子玩得起劲了和你交流分享,你再回应TA,就是非常高质量的亲子互动啦。

状态3:只关注物体,或只关注人

“只关注物体”指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一件物体上,比如自己在玩拼图、火车、甚至钥匙等,没有别人参与。

“只关注人”指的是孩子专注地和某个人互动,比如挠痒痒、聊天、一起唱歌,但手中都没有拿任何东西。

状态3其实已经是孩子专注力的体现。然而,对于低龄孩子来说,这类活动通常持续时间较短,容易结束。为了防止孩子很快进入“不投入”的状态,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在该状态结束前介入,尽量延长投入状态的时间。

比如眼看着孩子就快要抛弃手里的钥匙,寻找下一个目标时,说:“你刚才和钥匙玩什么了呀?玩给我看一下好吗?你觉得钥匙可以用来干什么呀?你有没有试试把这把钥匙插到另一扇门里,看看能不能打开?” --扩展同一个玩具的玩法。

再比如孩子已经自己拼完了一副拼图,不想再拼的时候,那不如介入和TA聊一聊拼图上的图案,最喜欢玩哪类拼图,或者把拼图换个玩法。

培养孩子专注力,做到这点比“不打扰”更重要

大人的适时介入一下就把状态3提高到了状态4,预防了无聊状态(状态1)的出现。

状态4:被支持?

孩子和大人一起玩一个玩具,或探索一个物品。需要大人主动发起对话和提示游戏方法,孩子愿意模仿大人的行为,跟随我们的思路和节奏。

举例:

妈妈说:“我要搭一座城堡!”(看了看孩子,没应声)妈妈继续:“你要不要和我一起搭啊?”或者“我需要块蓝色的积木,你能帮我找一个吗?”孩子把蓝色的拿来,妈妈说:“谢谢你!你找得真快!下一个搭什么颜色的呢?”孩子回答:“黄色!”妈妈:“给,这里有一块黄色的,你来搭吧,我们轮流!”

小一点的宝宝来说,这类游戏包括手指谣(手里拿着道具),我唱你听,还跟着大人做动作;玩球,由大人主导推过去推回来。

培养孩子专注力,做到这点比“不打扰”更重要

状态5:主动协调

孩子和大人(或同龄人)一起玩一个玩具,或探索一个物品。孩子积极主导对话和游戏进程,大人跟随TA的思路和节奏(或根本不需要大人)。

举例:

孩子主动在小厨房上烹饪了起来,往锅里放了好多蔬菜,用铲子炒啊炒,嘴里还问:“妈妈,你想吃什么?番茄还是黄瓜?”妈妈答:“我想吃番茄。”孩子:“给,妈妈,你的番茄做好了。小心啊,有点烫,慢点吃。妈妈你还想吃什么啊?茄子?”

找了一下没有,孩子又主动说:“我可以去超市买。”然后就假装到了超市,对着空气说:“我要买茄子,这是钱,谢谢,拜拜!妈妈你的茄子做好了!”--整个游戏是孩子自己主导,家长只需配合孩子

低龄小宝宝也是可以进入这个程度的投入状态的。如宝宝非常开心地主动把盒子里的积木都倒出来,又放进去,时不时还摇晃一下盒子,引起我们的注意,对着大人笑。

我们看到宝宝有分享心情的愿望,不妨跟随TA的脚步,当TA冲着我们笑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宝宝听到的、正在感受到的描述给他听:“哇,你在演奏音乐啊,积木撞击盒子会发出响声!”这个投入状态的关键在于,家长不急于告诉孩子做什么,怎么做,比如“把积木拿出来搭一座塔吧,别吵了!” 而是给孩子回应后等待孩子反馈,看TA接下来做什么。

培养孩子专注力,做到这点比“不打扰”更重要第4、5个状态,是我们在孩子身边的时候,希望支持孩子尽量多呈现的状态。大人有意识地加入,同孩子进行高质量的互动,可增加孩子对同一个游戏或玩具的投入程度并延长投入时间。投入程度和投入时间提高了,专注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重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不打扰重要吗?重要,但也要分情况。

如果孩子独自玩时,只是这玩一下,那玩一下,每个玩具停留的时间都很短,表面上看孩子玩得很“专注”,实际上这种安静的玩耍对专注力培养也没有好处。这时候家长如果能介入,支持孩子在一个玩具上增加投入时间,反而更有益处。

要不要“打扰”孩子,还要根据TA的投入状态来决定。帮助孩子从低投入状态进入到高投入状态(由1到5),其实是正确的“打扰”方式,有助于专注力的培养。

研究显示,0-6岁孩子的投入状态与日后问题行为、学习成绩都相关。帮助孩子多进入到投入状态,形成良好的专注力,是我们为孩子进入学校学习打下的坚实基础。

上一篇:据说,父母是这5种情况的宝宝智商高!

下一篇:孩子喜欢在沙发后“藏宝”是怎么了?家长别太干涉,打扫卫生就好

猜您喜欢

热点阅读

2018年幼儿园秋季入园 新生入园

简单的两句话,可能会害了孩子一

“嘭”的一声,扬州小女孩的手指

除了肛欲期,孩子在这些情况下也

推荐阅读

每个爸爸都会犯的10个错

2-3岁的孩子爱抢玩具:是喜欢玩具?还是喜欢抢?

哈佛教授一语中的:孩子将来能走多远,与父亲的教育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