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宝宝教育正文

偷过东西的孩子们,你们现在还好吗?

举报/反馈

泰国有一则感人的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的妈妈生病了,他没有钱只好去药店偷药给妈妈,店主把他赶了出来,并扬言抓小偷,后来是药店旁边的一位小吃店摊主为他付了这个药钱,事情才得以结束。

30年后摊主不幸晕倒,需要很大的一笔治疗费用,而他家却负担不起,他的女儿急的直哭,某天,当他女儿一觉醒来,却收到一封费用为“0”的清单。

原来当年他赠药的那个小男孩正是现在的主治医生,当年他无心播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却在多年之后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可是我遇到的一个小男孩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某天早上上班,路过一个小学,见一辆警车停在路边,好奇心驱使我目光看向那边,只见两个警察叔叔双手背后教育着他们对面的一个小男孩。

我估摸着小男孩也就上三四年级,看他的穿着,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样子。他们站在一个卖文具的摊子旁边,摊主还不停的在向来人讲述她抓住这个“小偷”的经过。

我没有做过多的停留,走时,听到一位警察叔叔说:“如果你看到别人桌上放着钱,你是不是也顺手拿走了?”小男孩低着头,一言不发,两只手紧紧地攥着他的书包带,一副“罪人”的样子。

当时他的父母并不在场,老师也不在,小男孩也一定不敢让他们知道吧。

因为赶着上班,所以最后对小男孩如何处理,我并不知情。但我想这件事必定会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理由很简单,那位警察叔叔的处理方法实在太简单粗暴。

偷过东西的孩子们,你们现在还好吗?

大庭广众之下,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

我明明看到,离摊子不远处就是学校传达室,警察完全可以向门卫解释一下,把小男孩带到传达室去了解情况。总好过让孩子被人来人往的目光注视,毫无保留地夺走他的自尊心。

带着有色眼镜,高高在上的看待他人

警察叔叔并没有和他在一个平等的角度,去了解他偷东西的原因。根据我的分析,小男孩偷的是文具,是学习的必须品。可能是家里条件不好,父母没有多余的钱财为其购买。

又或者是老师布置了任务要带上课的教具,小孩贪玩忘了,害怕上课受到老师责罚……

小男孩在自知已经犯错的情况下,听着警察“滔滔不绝”的教诲。时不时的还要把他的臆想强加到自己的身上。

他不但没有像视频中的泰国小男孩那样,遇到一个好心人来化解这场危机。而且此时此刻心里一定无比的害怕、自责、难过。

偷过东西的孩子们,你们现在还好吗?

没有及时给予孩子必要的安慰

现场父母也好,家人也好,老师也好,同学也好,一个都没有,只有小男孩独自一人,孤零零的站在路边摊子旁,面对警察的说教,摊主的指责,路人的窃窃私语。现在的孩子自尊心多强,不到万不得已,怎么会这么做,其中的原因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吧。

警察遇到这样的情况,理应先联系孩子的父母,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毕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还是有知情权的,更多时候是孩子心灵的支柱。

孩子“拿”东西不问自取固然要受到惩罚,但同样保护孩子自尊也很重要。

就像视频中的那位摊主一样,也许你不经意的一个举动就会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用不了多久,那颗种子就会长成遍布世界的”善良之花“。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面对孩子“偷”东西呢?

偷过东西的孩子们,你们现在还好吗?

一、不要不问缘由的打骂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偷窃”行为都十分气愤,一旦发觉,往往不问任何原因就斥骂、责打、处罚等,想通过这些方式矫正孩子的问题,但往往都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行为。

家长应先询问孩子“为什么要‘拿’别人的东西”,了解他“拿”东西的目的。是因为“那个东西好玩而自己没有”,还是因为“别人也‘拿’过我的东西”,所以我也要拿别人的。

先让他认识自己的行为为什么是不好的。在这个基础上,家长可以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给孩子提出一些具体的道德要求,并促使他照着去做。

偷过东西的孩子们,你们现在还好吗?

二、不要乱给孩子贴标签

很多家长在发觉孩子偷东西之后,会责骂他为“小偷”、“贼”等,这无异于给孩子贴标签,这样做会强化或者促使其逆反之心。

因此,家长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养方式,冷静地想一想应对孩子不当行为的措施,才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教孩子学会承认错误

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让他还回去,并且让他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别人道歉,树立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和敢于承担的勇气。

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免不了犯错误,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坚定的站在孩子的身边,告诉他“犯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改正,勇于承担就好”。

作者:心语心愿

图片来自:网络

智慧妈咪原创作品,非经允许谢绝转载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智慧妈咪的观点和立场)


上一篇:吃水果,没那么简单

下一篇:看懂专业词 选对好奶粉!

猜您喜欢

热点阅读

央视曝光! 比厕所还脏但90%的人

最佳断奶时间:1~2岁的春秋季

怎么培养孩子社交能力 这些方法

别让孩子和你一样,辛苦一生却碌

推荐阅读

游戏的力量

孩子的”谎言“引发的家庭闹剧

六种最不容易被拒绝的教师节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