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在一起玩,时常争抢玩具。 比如喆同学,动作非常快,我紧紧盯着,他有时还是会刚问完“我可以玩你这个吗?”,便直接下手去拿。 怕他和别的小朋友有冲突,我带孩子一样只混熟人圈。 那么,问题来了,每次聚会都是四五个甚至更多3岁的小盆友,又都非常熟悉,争起玩具来自然更加肆无忌惮,哭声叫喊声那是此起彼伏。 有争抢就会有破坏。因为家长们都很熟,自家玩具坏了,一样都说没事没事。因为玩具一样价值也不高,一方家长要赔,另一方也不好意思要。 前几天去海边,认识了同住一层的三口之家,爸爸妈妈都曾出国留学,3岁的女儿小森也彬彬有礼。 熟悉之后,我们经常带孩子一起去海边游泳、玩沙子。 一天上午,我们一行10个大人、5个孩子一起去海边捡贝壳、挖螃蟹。玩着玩着,小男孩儿丁丁突然去抓小森水桶里的皮皮虾,小森自然不让,丁丁接着双手拉住了小森的水桶...... 丁丁妈妈上来阻止,也没能把冲突降级:小桶的拎手掉了,桶里的小鱼、小虾、贝壳散落一地,小森和丁丁同时大哭...... 小森妈妈把小森抱起来安抚情绪,丁丁妈妈也抱起丁丁,跟他说抢别人东西不对。 小森的爸爸用最快的速度把散落在沙滩上的小鱼、小虾捡起来放生。他把贝壳放回小桶后,试图把拎手重新装上,但衔接处已经撕裂,无法复原。 几分钟后,两个孩子情绪都平静下来。 丁丁在妈妈的引导下,过来给小森道歉。 小森的妈妈蹲下来问小森:“丁丁来道歉了,你要不要原谅他?” 小森想了想,说:“我要我的小桶,黄色小桶。” 妈妈说:“可是,它已经坏了。” 小森眼圈又红了:“丁丁赔我一个。” 小森的表达很清晰:要丁丁赔她一个一模一样的桶。 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家长都会打圆场,哄哄自己家孩子,要么骗孩子回头再买,要么就找个别的玩具转移注意力。 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是,小森妈妈把女儿的意见重复了一遍:“你想让丁丁买一个一模一样的小桶给你,对吗?” 小森点点头。 妈妈又问:“买回来你就原谅丁丁了,对吗?” 小森答:“嗯。” 小森的妈妈站起来,跟丁丁以及丁丁妈妈说:“这小桶是刚来那天在一个小超市买的,我们去看看还有没有卖的吧。”在场的所有人,都觉得小森妈妈有些小题大作,小孩子嘛,哄哄就不哭闹了。重要的是,一个小桶也就十块八块的,竟然真拉得下面子让赔。 小森和妈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丁丁妈妈只好带着丁丁一起,去了那家小超市,买回个一模一样的小桶。 接下来,小朋友还是玩得很开心,但小森妈妈和丁丁妈妈之间的气氛有些微妙。 讲真,为了保护孩子的小海马,被亲戚拉黑我都不后悔,但在外头,喆同学的玩具被损坏,人家主动说赔,我也没好意思接受过--在潜意识里,我觉得被迫分享和无意破坏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错误。 吃晚饭时,我们先到餐馆,小森一家来了之后直接走向我们这一桌。 到了丁丁面前,小森举着一个大大的海螺说:“丁丁,送给你。” 小森的妈妈笑着说:“今天你和小森抢东西,大胆承认了错误,还赔给小森新水桶,是个有担当、敢认错的男子汉。以后你和小森还是好朋友,对不对?” 丁丁开心地接过了海螺。那个海螺的金钱价值,远远超过一只小水桶。 回去的路上,小森的妈妈主动和我们聊起这件小事,说她在法国时,法国妈妈的处理方法都和她一样,原因有二-- 小朋友一起玩,发生物品的损坏,就不是简单道歉可以解决。孩子的世界,没有价值的高低,只有喜爱与否;赔偿,可以让损坏别人玩具的孩子学会承担,让被损坏玩具的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保护自己的权益。 事情处理完毕,我们引导小森购买或者从自己的玩具里选一个送给丁丁,这让小森学会了原谅和分享,让丁丁品尝到了承担责任之后的鼓励。以后,小森会更愿意选择原谅,丁丁也渐渐学会直面错误,也明白不是所有的对不起都可以换来没关系。 听完这些,我陷入沉默。 我们总是用成人的价值观去决定孩子的世界,假如那天损坏的不是一个小水桶,而是一个价值几千几万的戒指,我们还会选择“不赔偿”吗? 当我们选择“没关系”时,给受委屈的孩子传递的是“你的情绪不重要,你的东西也不重要”,给无意识搞破坏的孩子传递的是“你的行为可以被原谅,妈妈可以帮你摆平一切事”。 时间长了,前者慢慢失去表达自己内心的能力,后者学会了逃避责任。 而表达自我和承担责任有多重要,每位妈妈都清楚。 孩子的性格塑造价值百万,感谢小森的妈妈给我上了一堂精彩的育儿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