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抱怨说孩子不听话、难管,好好讲道理就是不听,非得吼一顿、打一顿,孩子就老实了听话了。而我们这一代父母,知道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几乎不太会打骂孩子了。于是我们很有耐心地讲道理,期待把教养“说”出来,孩子就会按照我们说的去做。但是效果如何呢?往往是说了N遍孩子也不照做,最后大人孩子都不开心。比如下面这几个场景,是否正是你和孩子沟通方式的缩影呢? 场景一: 4岁的南南在看电视,已经到了约定的睡觉时间,妈妈提醒他,他央求妈妈让他把这一集看完,妈妈答应了。可是这一集结束了,南南又继续换台看其他的节目。 妈妈不高兴地说:“已经让你看超时了,快去睡觉吧,这样对眼睛不好的”。 可南南大叫“不要!” “现在,马上立刻去睡觉!”看见孩子耍赖,妈妈的声音提高了。 “可是妈妈,我想要看嘛!” “你是不是要我打你的屁股?”妈妈拽起南南,拖着他就往卧室走,“我受够了,真是得寸进尺了,快点睡觉!” 南南一边喊叫一边反抗...... 场景二: 5岁的明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爬到栏杆上打滑梯。妈妈大叫“明明快下来,危险!” 明明根本就不理会妈妈,弯着腰倒挂在栏杆上。 “听见没有?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那里很危险,摔下来我可不管的!”妈妈拉出一辆推车,做出准备要走的样子。 明明直起身子坐在栏杆上,然后又爬上推车。 妈妈气得威胁他“你再这样,下次我不会带你出来买东西了!” 场景三: 妈妈开车带两个女儿出门,姐妹两个在路上吵了起来。 “你没经过我允许就拿我的铅笔!” “是我的铅笔,我没拿你的!” “就拿了就拿了!” “没有没有就没有!” “妈妈,姐姐动手打我,我没拿!” “谁打她了,我没有!” 妈妈在镜子里看到吵得不可开交的姐妹俩,大声制止“不许吵了!再吵就都下车,咱们不去玩儿了!”但是显然不管用,两个女儿越吵声音越大。 “再这样我就直接把你们带到警察局去,听见没有?”犹如这次管了点儿用。可没两分钟,又开始了...... 这些场景熟悉吗?我们经常认为,语言本身已经够有威力了,但孩子却总是对我们的话充耳不闻,讲道理不管用,吓唬威胁犹如也不管用,我们尝试说教讲道理,可是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孩子没有办法倾听,不论说什么,语言都容易变成武器刺向彼此。 4岁之前的孩子对语言是没有太多的觉知力的,怎么说犹如都记不住。但其实这是孩子的认知习惯,并不是孩子不听话。在语言、非语言和文字这三项交流工具中,经专家研究表明它们的表达效果是完全不一样,非语言竟然占到了70%,而我们首选的语言的表达效果仅占到了25%,剩下的文字占5%。由此我们发觉,家庭教育其实是一个“无声胜有声”的过程,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不在说教,而在于行动和示范。在教养中,孩子会学习、模仿你做的,而不是你说的,你的行动就是示范! 你也许会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孩子一意孤行,折腾得天翻地覆时,我们又该怎样坚定地执行呢?无言的行动可以分为3个步骤: ? 事先与孩子商量好约定,并告知他们你要做什么。 ? 确认孩子是否理解了你们的约定,问“接下来我要做什么了呢?”。 ? 一言不发,和善而坚定地执行。 现在咱们再来看看开头的3个场景,你会怎样处理呢? 场景一: 到了之前的约定的睡觉时间,南南还一直看电视。妈妈不说话,指指挂在墙上的时钟,和善而坚定地看着他。这时妈妈一定要坚持住,不管孩子做什么、说什么,妈妈就指指表,不说话,直到孩子最后回卧室睡觉。千万不要中间坚持不住,又开始训孩子,功亏一篑。 场景二: 妈妈提前和明明约定好,一起去超市买东西时,明明只坐在购物推车里或紧跟在妈妈的身旁,坚持不了的话就立即一同返回车里。当明明要爬护栏时,妈妈只需问“按照我们的约定,我要做什么了?” 如果孩子假装听不见或忘记了约定,妈妈就可以拉着他的小手直接走回到车子里。 场景三: 出门前妈妈和两姐妹约定好,如果她们在车里吵,妈妈就会停车直到两人住嘴。路上两人果然又开始吵了,妈妈什么都不用说,直接找位置停车,自己看手机、看书、听音乐......等俩孩子停下来了,把车开走。如果过一会儿又吵起来了,妈妈依然什么也不说直接找地方停车。反复几次,姐妹俩就安静了! 教养孩子,行动比语言更加有效。能言善辩并不能让孩子买账,不能让亲子沟通变轻松,而无言的行动却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界限和规则。多说无益,身体力行,才能让家庭秩序和亲子关系处于掌控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