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妇科疾病正文

女性盆腔炎的症状哪些容易被忽略

举报/反馈

  盆腔炎是很常见的妇科疾病,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也是非常容易被忽视的一种疾病。那么对于女性盆腔炎症状我们要有个全面的了解,才能让我们不会轻易的忽略掉它。

  盆腔炎是妇女的一种常见病,是病原体侵入子*、输卵管、卵巢、子*周围结缔组织及盆腔膜所发生的炎症。当炎症局限于输卵管和卵巢时,则称为附件炎。盆腔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以及一般性化脓菌感染和结核杆菌感染两大类。通常所说的盆腔炎多指一般性化脓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慢性盆腔炎多因急性炎症治疗不彻底,或患者体质较弱,病情迁延所致。慢性盆腔炎患者全身症状多不明显,一般仅为程度不同的、时轻时重的下腹疼痛,或下腹坠胀或牵扯感,*经前、劳累后或*交后加重,并常伴有大便时的腹坠感,白带增多、腰痛、*经失调等,也可因输卵管粘连造成宫外孕或不孕症。

  急性盆腔炎

  症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可出现下腹疼痛、发烧、寒战、头痛、食欲不振。检查时发现病人呈急*病容,体温高,心率快,下腹部有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盆腔检查:**有大量的脓性分泌物,穹窿有明显触痛,子*及双附件有压痛、反跳痛,或一侧附件增厚。慢性盆腔炎的症状特点是:起病慢,病程长。全身症状多不明显,可有低热,易感疲乏,伴下腹坠腰痛等。检查时发现,子*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

  急性慢性盆腔炎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可以作出诊断。但是一定要做好鉴别诊断。急性盆腔炎的主要鉴别诊断有:急性阑尾炎、异位妊娠、卵巢囊肿蒂扭转等;慢性盆腔炎的主要鉴别诊断有:子*内膜异位症和卵巢癌。

  慢性盆腔炎

  全身症状为有时低热,易感疲劳,部分病人由于病程长而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失眠、精神不振、周身不适等。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交后、*经前后加剧。由于慢性炎症而导致盆腔淤血、*经过多,卵巢功能损害时会出现*经失调,输卵管黏连阻塞时会导致不孕症。

  诊 断

  有急性盆腔炎史以及症状和体征者,诊断多无困难,但有时患者症状较多,而无明显盆腔炎病史及阳性体征,此时对慢性盆腔炎的诊断须慎重,以免轻率作出诊断造成患者思想负担。有时盆腔充血或阔韧带内静脉曲张也可产生类似慢性炎症的症状。 慢性盆腔炎与子*内膜异位症有时不易鉴别,子*内膜异位症痛经较显著,若能摸到典型结节,有助于诊断。鉴别困难时可行腹腔镜检查。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需与卵巢囊肿鉴别,前者除有盆腔炎病史外,肿块呈腊肠型,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而卵巢囊肿一般以圆形或椭圆形较多,周围无粘连,活动自如。盆腔炎性附件包块与周围粘连,不活动,有时与卵巢癌相混淆,炎性包块为囊性而卵巢癌为实性,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临床类型:

  1.盆腔腹膜炎:多与其它的盆器感染同时存在,尤以输卵管炎最为常见。严重者整个盆腔腹膜发生炎症改变,发病前多有急性盆腔器官炎症的病史。

  2.附件炎:下腹痛及发热,其程度因炎症程度不同而稍异,有亚急性发作及暂时性缓解。部分病例有肠道及膀胱刺激症状。包括急性附件炎和慢性附件炎。

  输卵管炎:输卵管炎为女性高发病,炎症急性发病期输卵管管腔内膜充血肿胀、分泌渗出。输卵管堵塞是输卵管即往炎症的病理表现,表面症状不明显,不痛不痒,几乎100%的人都是在检查不孕不育中发现的。

  卵巢炎:急性期可能有发热、腰骶部疼痛、**坠胀感等;慢性者症状被包含在慢性盆腔炎内,如腰骶部不适酸痛、**坠胀感、纳差、*经改变(多数为经量增多)。

  3.子*炎:一般是指子*内膜炎和宫颈炎,子*周炎和子*旁炎是指炎症仅只涉及浆膜或子*韧带而言,这两种疾病除主要继发于严重的子*内膜炎。

  急性子*内膜炎:急性子*内膜炎可进一步发展为子*肌炎,输卵管炎及盆腔炎,使病情加重。

  慢性子*内膜炎:临床表现并无特殊,但如结合感染病史、白带与盆腔区域隐痛及*经不调这些症状,对诊断有很大价值。

  急性宫颈炎:最常见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症状是白带增多,常呈脓性。不同程度的下腹部、腰骶部坠痛及膀胱刺激症状。**分泌物刺激引起的外*瘙痒及灼热感。经间期出血、*交后出血等症状。

  慢性宫颈炎:临床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呈乳白色或微黄色,或为粘稠状脓性,有时为血性或夹杂血丝。一般通过妇科检查不难诊断。

  4.盆腔结缔组织炎:盆腔结缔组织是腹膜外的组织,位于盆腔腹膜的后方,子*两侧及膀胱前间隙处,这些部位的结缔组织间并无明显的界限。

  温馨提示:女性盆腔炎的症状我们是一定要了解,要为自己的健康早作打算才好。

上一篇:正确处理盆腔炎与性生活的关系

下一篇:盆腔炎怎么治疗才有效

猜您喜欢

热点阅读

女人怎么算性欲亢进

女性经期减肥吃什么好

想快速治疗痛经就吃这种止痛药

上班族如何体验性爱乐趣

推荐阅读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方法

鹿胎膏可治疗痛经 自制鹿胎膏

痛经怎么办,学学五个有效的缓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