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高的防晒指数,真的能带来越来越好的防护吗?一旦陷入了某种“沉迷”,对皮肤也许并不意味着什么好事。 越来越高的防晒指数,真的能带来越来越好的防护吗?即便是涂抹防晒霜这种跟每天刷牙一样稀松平常的事,一旦陷入了某种“沉迷”,对皮肤也许并不意味着什么好事。
防晒品的防护指数越来越高了,前几年,市面上的主流产品通常防护指数在SPF10~20,国家规定防晒指数的最高标识数值是SPF30,高于30的,都只能用30+表示。2012年,日本批准通过PA四个+的防晒指数标识值,意味着高倍防护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准。尽管国内现在仍有高倍防晒品防护值的标识限制,但并不妨碍“30+”的产品成为日益增长的防晒市场的主流,SPF30、SPF50的产品比比皆是,SPF100的防护品也不再罕见,而现在想要在国内的主流大牌中找一款低于SPF15的防晒品,能凑到的可能还不足十个。
超高指数是误区
在我国,防晒品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它的日光防护力需要经过国家特别部门检测批准后,才能上市销售。通常规定,SPF15~25的算中高倍防晒,SPF30以上的则都属于超高倍防晒。不过防晒品有着“足量涂抹才能起到应有防护效果”的特性,一款SPF30的防晒品如果只涂抹一半量,起到的并非SPF15的防护力,而往往可能只有SPF8左右,一旦用量少于1/4,就基本失效了。
在人们防晒观念普遍不是很强,还不懂得防晒品需要足量使用的时候,高倍防护往往给人“只需用一点就能有用”的误解,因此国内相关的皮肤专家并不主张过早在主流市场中引入“超高防护”的概念,而是希望通过反复教育,先培养人们的防晒意识以及足量使用防晒品的习惯。近两年,随着防晒基础教育的逐渐普及,超高倍防晒品也被逐渐理解,除了“日光防护”成为每日护理的大势所趋,“要美白先防晒”“抗老的重点是抵御光老化”等保养观念的深入,也使得高倍防晒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夹带私货”
与越来越多高指数防护品面市相呼应的是,各大厂商对于紫外线所造成不良影响的种种宣传。如果说,从健康安全角度所说的“过度曝晒容易导致粉刺敏感等皮肤问题加剧,甚至诱发皮肤癌”以及从美容角度所说的“长期大量曝晒让皮肤更容易生成色斑并且容易过早老化”,以及“一年四季每天都要防晒,室内、阴雨天也要注意涂抹适量防晒品”都是防晒科普中的必要内容,那么,“晚上的月光灯光也得防”,甚至是“每天都必须使用超高倍防护才安全”之类的说法,就不能不说是借着皮肤护理科普的名义在不负责任地“夹带私货”了。往往容易让消费者感觉迷惑甚至陷入误区,反而不利于保持皮肤健康。
舒适体验
随着原料配方的不断更新以及生产技术的发展,使得现在的防晒品普遍拥有了更好的使用感:明显泛白的问题基本已经得到解决,除了极少数的特殊用途防晒品,一般人能用的产品通常都能保持皮肤的正常肤色。油腻厚重的问题也得到极大改善,现在防晒品中的油分添加并非不得已之举,而往往是为了让皮肤保持滋润,不会有发干紧绷的感觉,并且提供丰富的使用感。不喜欢油的人,有的是无油配方或者水感配方的产品能选择,而且它们也能轻易达到SPF30乃至50的超高倍防护效果。
技术“膜拜”
“新技术”“新配方”总让人感觉兴奋不已,突破技术壁垒在产业领域同样属于激动人心的大事件。
既然SPF30对于日常生活保养已足够,为什么市面上出现那么多SPF30以上乃至更高的防护品?其实,这就是美容界“技术比拼”的结果:A牌出了高于30的防护,引起市场关注,作为竞争对手的B牌必须推出更高防护指数的产品,才能保持业界地位,C牌D牌一看,你们都有了,我们没有,不是很out?赶紧也推陈出新……这样一来,高倍防晒就形成了一种趋势,而趋势和皮肤实际的需要,有时候并没有那么直接的关系。
心理需求or生活需求
“没有超高倍防护我就没有安全感”,很多人抱着这样的心态选择防晒品,这与“使用油性的防护品我没有安全感”“使用水性的防晒品我就没有安全感”一样,并非皮肤的切实需要,而是一种心理需求。
空气污染、皮肤敏感等问题,在当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健康时相比,皮肤在敏感脆弱的时候,确实需要更强有力的防护,一般的防晒品也许未必能提供那么高效的保护。而随着皮肤医学美容的普及,有更多的人选择激光、果酸等换肤方式解决老化、色斑、粉刺等皮肤问题,接受医学美疗后的皮肤在恢复阶段,同样需要远高于日常的强有力的保护,才有利于修复,避免反黑、炎症等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