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家庭常备的中成药,也就是家庭为孩子常备的中成药。那么怎么给孩子准备中成药呢?我们要看孩子最怕什么。孩子最怕三个东西:一个是食积;一个是感冒;还有一个是可能出现的肾虚。 孩子食积有妙方 首先是食积。为避免孩子出现食积,可以在家里常备两种中成药:一个是大山楂丸;一个是保和丸。 大山楂丸往往用在孩子某一顿吃得比较多,尤其是吃肉吃得比较多,或者说过节的时候吃肉吃多了,从而出现的食积、腹胀、有口气。 保和丸主要用于孩子长期的食积,这种食积有口气、舌苔黄的现象不明显,但是孩子会食欲不振甚至会有一些痰。针对这种长期的食积,用保和丸的效果是比较好的。如果吃保和丸导致孩子大便比较干结的话,还可以用20克芦根熬水来送服保和丸。 芦根是一味中药,就是芦苇的根,药店里可以买到。芦根熬出来的水是很香的,味道也是有些甘甜,用这个来送服保和丸,消食化积的效果会非常好。 孩子感冒有妙方 孩子也很怕感冒。其实,一年四季的感冒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季节的感冒用药也会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轻微的感冒咱们在家用一些中成药就能够把它扼杀在萌芽状态,如果严重了那肯定就是要去看医生了。 春冬季的感冒:这两个季节的感冒往往是流感。得了流感后,一开始嗓子会感觉到有点干、有点疼,尤其是到了第二天下午就会发烧,到了晚上就会烧得很厉害。这种情况一般都是温病的感冒,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风热感冒,起因就是孩子可能感受到了寒邪,但是寒邪与体内的热里应外合,迅速就变成了热。这时,我推荐同仁堂的银翘解毒丸,治疗风热感冒效果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也可以用其它厂家的银翘解毒冲剂或者说银翘解毒胶囊之类的,如果实在买不到这几种药,咱们用VC银翘片也可以。 夏季的感冒:夏天的湿热比较重,如果夏天得了感冒,会伴有汗比较少、腹泻、呕吐之类的现象。这时候,我们可以给孩子用一些藿香正气水,或者藿香正气片、藿香正气软胶囊都可以,它们都是一个方子。 藿香正气水可以解表和中,还有化湿的作用,是夏天感冒的首选。当然,藿香正气水这个药非常难喝,很辣,一般大人都不喜欢喝,再加上里面有酒精,小孩往往喝不下去。那么可以喝没有酒精版的,或者服用藿香正气软胶囊。如果还喝不下去的话,我建议把藿香正气水放在洗澡水里给孩子洗澡,这样在孩子洗澡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药物可以通过毛孔吸收进孩子的身体里,还有一部分可以通过鼻孔吸收进去。藿香正气水的气味进入人体后,会对人体起到一个调整的作用。
秋天的感冒:立冬之前也是感冒的一个多发季节,而且,感冒容易伴随发烧、咳嗽之类的症状。这时候,我建议使用通宣理肺丸,这是一种治疗感冒的中药,它在中药杏苏散的基础上加一个麻黄,它可以平燥。 如果孩子比较小,还是新生儿的话,为了防止他感冒或者说已经有了感冒的苗头了,可以在房间里洒一些藿香正气水。小孩的气血经络是非常灵敏的,他对药物的感受也非常灵敏,一旦感受到这种气味,他的身体就会相应地作出一个调整。 体质弱、经常感冒的孩子:有的孩子先天体质比较弱,会经常感冒,怎么办?我推荐一个叫玉屏风散的药。它在中医里边的名字叫玉屏风散,但是在市面上有的叫玉屏风颗粒,还有的甚至叫玉屏风胶囊。它是由三种中药组成的:黄芪、防风和白术。只要是这三种中药组成的,那我们就可以给孩子用。 孩子肾虚有妙方 还有一些孩子可能会出现肾虚的现象。有家长会奇怪,这么小的孩子肾虚是怎么来的呢? 第一种可能就是是父母体质差,或者父母生他的时候年龄比较大,就会导致这种先天不足。 第二种情况是小孩都是肝气旺,长得快,长得快就要消耗肾水。要知道肾水相当于人体的油,如果人体长得快的话,那么对肾的消耗也就会大,会让孩子暂时地出现一些肾虚的症状。 那么,孩子真的肾虚了怎么办呢? 可以用六味地黄丸来滋养肾阴。有人说六味地黄丸那不是男人吃的补肾的药吗?这可未必。如果男性的肾虚是因为湿热导致的,那么你越吃六味地黄丸越不行。其实六味地黄丸在我们古书里边最早是儿科的一个方子,是专门用来给孩子补肾的。所以,一些孩子肾虚的时候,会有头发过黄或者小便过多的情况,那可以用六味地黄丸调理一下。肾气一足,一切问题就都没有了。 跟六味地黄丸相对应的还有一个叫杞菊地黄丸的药。有的上小学的小孩时候课业比较繁重,压力比较大,这时候就容易近视。近视的原因就是源于阴虚,身体消耗得太多了。那么,这时候可以用六味地黄丸,也可以用杞菊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就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枸杞和菊花,从而用来养肝和明目。 所以,如果家长担心孩子会近视,只要孩子的舌苔不黄、不厚、不腻,那么就可以吃一点杞菊地黄丸,这样可以给他滋补肝肾。 但是,一旦出现感冒,就要停掉六味地黄丸和杞菊地黄丸,不然的话它会引邪深入。 所以说,我们家庭给孩子常用的药物主要有这些。如果我们能够从感冒、食积还有肾虚这三个方面入手预防,就能把孩子几乎所有的疾病堵在源头,不让它继续发展。因为孩子很多恶性的大病都是从小病演化而来的,尤其是小病治错了,最后就成了大病,所以咱们做父母的要学会在源头上下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