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宝宝出生以后血液中的胆红素超过6~7mg/dl,就能看出皮肤发黄,部分严重的患儿还可出现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甚至可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重症者会危及生命。
基于临床上生理性黄疸的宝宝其实也不少,那么如何分辨宝宝究竟正常不正常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母乳性喂养性黄疸的定义。
何谓生理性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这其实反映了宝宝体内红细胞破裂后产生的胆红素,在肝脏中没有被及时代谢掉。 生理性黄疸的宝宝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生后2~3天出现黄疸,5~7天就会消退,最迟不会超过2周;早产儿的黄疸持续时间则会略长,最迟会到3~4周。 医生建议:早期增加母乳喂养次数,有利于胆红素的及时排泄。
何谓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良性的,但病理性黄疸需要引起重视——很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导致潜在的脑损伤和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并且与慢性肝病有关。 所以,所有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或黄疸程度严重,或黄疸超过2周的新生儿都应被评估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这应由专业儿科医生来查明病理性黄疸的原因! 如果未结合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则可用蓝光照射来降低胆红素,达到治疗效果。注意:在蓝光照射期间可以持续母乳喂养,需喂养时,暂时停止光疗,将婴儿从光疗设备里抱出来即可。 对于这个时刻的母乳喂养,美国儿科学会(AAP)推荐归类为证据等级C,换言之,继续母乳喂养的好处超过坏处。如果需要额外的液体,宝宝还是要通过吃母乳获得。另外,英国国家健康和临床研究所(NICE)已制定出新生儿黄疸的处理详细的临床指南。
何谓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于50年前首次提出,指发生在健康足月儿中、与母乳喂养相关的一种常见的未结合胆红素(UCB)升高为主的胆红素血症。 大约有1/3母乳喂养的婴儿会在出生后的前3周出现黄疸,通常在第1周之后,出现持续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特别是间接胆红素浓度可能在6~12周居高不下。婴儿除了黄疸其他均正常,这通常就不必担心。 母乳性黄疸见于母乳喂养的婴儿。至于母乳中究竟是什么造成持续的非结合高胆红素血症,还未被确认;它是一种良性疾病,与核黄疸(引起脑功能障碍)没有关系。 在母乳性黄疸确诊之前,婴儿应被儿科医生评估,除外奶量不足、半乳糖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肠梗阻,尿路感染或溶血等原因导致的非结合高胆红素血症。此外,如果结合胆红素浓度gt;1.5mg/dl,就必须考虑肝疾病。 而一旦母乳性黄疸诊断成立,不需要进一步的诊断或治疗,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因为大多数婴儿在12周时,黄疸就消失了。
何谓母乳喂养性黄疸 母乳喂养管理不当是黄疸原因之一,这通常发生在宝宝出生后第1周,与奶量摄入不足、脱水有关系,以致于有学者称之为“无母乳喂养性黄疸”。另外,还有其他疾病造成的黄疸,如ABO溶血或尿路感染(一般总胆红素浓度gt;25mg/d)——这些患儿都应按照新生儿黄疸管理。此外,还要排除奶量摄入不足综合征,以及评估母乳喂养技巧恰当与否。 综上,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母乳喂养性黄疸,当家长搞不清楚究竟是哪种时,如果情况严重,最好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检查结果来详细判断。 需要强调的是,黄疸可继续母乳喂养,母乳性黄疸也不例外,这对母乳性黄疸需“暂停母乳喂养”的传统做法是个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