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宝生下来,到宝宝渐渐地=长大成人,咱们的爸爸妈妈总是会为孩子操碎了心。但是让人觉得很可悲的是,如果家长这些操心的方法没有用对,不仅仅伤害孩子,更会伤害孩子与自己的亲子情感。所以,咱们的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会用方式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既起到了教育孩子的正面效果,又能够促进你们之前的亲子情感。 那么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要避开哪些方式方法呢?咱们一起来看看~~ 指责埋怨型沟通 “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脏了!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佣人啦!” “你玩不够啊!作业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能成人噢!” “你看你桌子乱的,就不能收拾收拾!”...... 这些语句体现出一个共同特征--指责和埋怨。 指责埋怨型沟通往往使家庭中形成“家庭相互指责黑三角”: 在这样一个“黑三角”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成 为一个未了结事件遗留下来。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 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闷或紧张,危机四伏。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 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一味逆反、攻击性强,对子女人格的成长极为不利。 迁就讨好型沟通
“啊呀!妈妈不知道这个菜你不喜欢吃,将就着少吃点。你想吃什么?我明天就去买。” “怎么,我给你买的这个圆规是小学生用的?对不起,我明天再去重买。”...... 爱孩子是要将孩子作为一个能承担自己责任的独立的人来爱,而不是迁就和讨好孩子。 迁就讨好型沟通的家庭,表面一团和气,但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个人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 另外,这种沟通同样也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沟通,是通过回避问题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缺乏建设性功能的沟通。 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 但是,这种沟通所造成的孩子的任性却主要表现为眼前 的、家庭内部的,孩子在家庭以外往往是一个迁就型的人;孩子成人后,很可能又不自觉地组建起一个迁就讨好型的小家庭,在一种缺乏真挚爱情的家庭情感氛围中 生活。 打岔啰唆型沟通 孩子:“妈妈,今天校运动会上,我们班得了年级第一名,真开心!” 母亲:“哎哟,你看你这身汗,脸上脏的,快去洗洗,穿上衣服,别着凉!”...... 说得很热闹,但各说各的,没有互动,两个自言自语的人。 “妈妈。明天我们春游,老师说每人要交5元钱。” “又要交钱了?从你上学到现在,我们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了。我们那个时候春游,就带上一瓶白开水、两块烧饼,自己走到郊外,根本不要买票。你看看现在,一个月光水电费就是好几十,春游要交钱,你肯定还要带点零用钱,钱不好挣噢......” 一句话,引出那么多的话和事。啰唆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听到别人的一句话,立即进入自己的个人世界,看是在处理别人的事,实际上是在处理自己纷乱的情绪。 打岔啰唆型沟通主要表现: 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 这种沟而不通的表现是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像两架同时开放的收音机,各自在坚持不懈 地播放着各自的声音,根本没有听众和反馈;另一种情况就是,一方(往往是家长)在喋喋不休,另一方(往往是孩子)则陷入烦躁,焦虑,盼望着这种唠叨早点结 束,家长说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进去。 这种毫无效能的沟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造成孩子出现青春期问题,出现逆反和抵触,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孩子抵触的 是家长的唠叨,而不是家长所说的内容。 这时家长千万要明白,是您的唠叨使孩子在拒绝您说的可能是非常有道理也非常重要的话。 超理智型沟通 “妈妈,我要买活动铅笔。”“为什么要买?”“原来那个坏了。”“刚刚买的怎么就坏了?你怎么这么不爱惜东西?”......“好了,下次可不准再搞坏了,小孩子要知道爱惜物品。”...... 超理智型沟通有两大特点: 一是夫妻对孩子,夫妻之间往往并不是“超理智” 一是父母“教育”意识、“规范”意识过强、戴着过滤镜看孩子,孩子的一切成就、优点都被过滤掉,剩下的只有缺点和危险,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忘了敲打、警示、规范孩子。 这是一种严重缺少孩子感情的沟通,特别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对孩子的影响有时会看到不少眼前的“良好”效果。 但从长远来说,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是非 常不利的,亲子矛盾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一些孩子在整个中小学期间都可能是一个十分规矩的“好学生”,但在进入社会的关口或以后,可能出现种 种适应障碍。 而刻板、缺少热情、固执、偏执、社交不良等等,也往往会成为在超理智型家庭沟通下长大的孩子的人格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