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宝宝教育正文

预防孩子行为偏差的30个案例 教育孩子必学的方法

举报/反馈

为人父母的你一定知道,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其实会遇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孩子的特定年龄特征的表现。

由于自身年龄特征和外在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任性、脾气暴躁等不良个性特征,还易出现难以自控、好打斗等不良行为,这些可能成为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的隐患。

对待孩子出现的偏差行为,尊重和接纳孩子的个体差异,这些各不相同的特性,需要我们细心、用心观察和分析,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寻找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健康成长。

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预防孩子行为偏差的30个案例(包括教育方法),希望在家庭教育的路程上,能给大家帮上忙。

案例1:别让过度赞美麻木了孩子

明明很喜欢画画。可是有一次展览作品的时候,他撅着嘴说:“不论我画成什么样子,老师都会说画得真不错。小海(班上的小朋友)胡乱涂上颜色老师也会夸她,还给她和我一样的奖品,真没意思!”

薇薇也是从小被爸爸妈妈夸大的,偶露微笑,大家就赞赏:“宝宝笑得真好看!”刚咿呀学语,大家就夸奖她:“宝宝真聪明!”甚至连发脾气耍性子的时候也不忘赏识:“薇薇真有个性!”可随着她慢慢长大,家长和老师渐渐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薇薇只愿听好话,不能听任何批评,而且经受不起一点点挫折。

在我带过的班中,有不少孩子在盲目的表扬和肯定中极易自以为是,甚至出现沮丧、愤激、退避或敌对的行为,家长却浑然不觉。

专家点评:

过度赏识和不必要的赞美,并不能有效表达你对孩子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还会让孩子过于依赖外在的评价,而没有真正投入到事物本身,久而久之,还会弱化孩子的责任感和上进心,缺乏做事的动力。

案例2:打碎的是碗还是心?

有一次女儿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碗里的小料溅了我一身,我不禁大喊一声,女儿看看被惊吓的我,看看被打碎的碗,惊慌失措起来,怯怯地对我说:“妈妈,你打我一下吧!

”她的表情与话语告诉我她已经知道错了,我为什么还要再责备她?于是我微笑着对她说:“妈妈原谅你了,下次可要小心哟!”女儿嘴角重又露出了笑容,感激地对我说“嗯,妈妈,我记住了!”于是又开心地玩了起来。

事后回想她的那句话,我还是颇为吃惊。为什么她让我打她?是不是我平时对她伤害太多了?多少次,我在干家务,女儿无意“添乱”,我会不耐烦地呵斥她;多少次,下班回家一身疲惫,女儿找我读书,我头也不抬地拒绝她;

又有多少次,女儿磨磨蹭蹭,我会一边责备一边“拎”着她下楼......女儿怕自己做不好惹妈妈生气,更害怕妈妈的责备和惩罚。

打碎了碗可以再买一个,但打碎了孩子的心却无法再挽回;作为父母,多一些宽容与耐心,就能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心。

专家点评:

打碎碗的刹那,家长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接纳了孩子“冒失”的行为,还给孩子一份安全感;平静的背后,家长的心却波澜起伏,我们看到了她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觉察,与孩子的对话。当个好妈妈不容易,就是要经历这样的成长

案例3:被强迫的交往

女儿桐桐2岁时,我通过看书认识到她应该多交朋友,所以总是特别热情地拉着她跟小朋友打招呼。可桐桐偏偏不爱说话,急性子的我就替她说,不想玩游戏我就替她参加,桐桐总是默默地跟在后面。

后来,我发现桐桐一个人的时候,竟然不知道自己玩什么,而且特别在乎别人是否把她当朋友。上幼儿园之后,她经常说不想去幼儿园,因为没有好朋友。我开始意识到我强迫孩子交往已经给她带来了深深的焦虑和不安。

我再也不强迫桐桐了,开始带她出去慢慢引导她自己玩。我的转变也带来了孩子的转变,她变得越来越自信,跟小朋友打招呼也很自然,朋友逐渐多起来。

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到:每个孩子有他独特的个性,他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父母只要适宜呵护就好,而不是去干涉甚至包办他的人生。

专家点评:

孩子各有不同,教育没有统一标准,更不可能从书本中找到适合每个孩子的方法。家长与其抱着书本焦虑,不如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有尊重了孩子,孩子才会获得安全自信,自然而然地学会交往。

案例4:为什么不给爷爷奶奶吃?

侄子有什么好东西总愿意和我分享,老爸对此“颇有微词”:“什么东西都要给姑姑吃,爷爷奶奶要尝尝都不给,这孩子白疼了。”其实,侄子原来是很大方的,有好吃的都愿意和爷爷奶奶分享。但爷爷奶奶却经常逗他:“好吃的也给爷爷奶奶分点啊!”

孩子的手马上递了过去,他们赶紧又说:“爷爷、奶奶不吃,你自己吃吧!”几次之后,孩子就不再当回事儿了。而当侄子与我分享时,我会道谢并真的与他分吃,还夸他的东西好吃,侄子也乐得与我分享。老爸甚至还责怪我说:“大人怎么还吃孩子的东西!”

专家点评:

孩子的心是单纯而美好的,他会把成人世界的每个要求都当真。作为成人,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这份单纯和美好,而不是为了好玩或者表示亲昵逗弄孩子。生活中很多对待孩子看似搞笑的无意之举,背后却是对孩子深深的不尊重。爱孩子,就请将他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

案例5:在爱的目光中远航

当当快2岁了,喜欢扭动自己的身体,像跳舞一样。于是我们给他安装了一面镜子墙,想让他的“舞蹈更有乐趣”。没想到不粘胶纸引发了他的兴趣,他想把不粘胶纸贴到镜面上。他一只手拿起纸片。

另一只手按住纸片,被按住的纸片越来越多,但是稍不留神,纸片就从手上滑落。这是他的第一次探究尝试。纸片偶然落在贴脚线上恰好“贴在”了镜子上,于是当当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探究尝试。接着,他又发现纸片还可以卡在镜子之间的缝隙里,他开始第三种探究。

不到2岁的他,竟然有如此强的专注力和探索欲望!

第四次探究尝试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纸片经过反复摩擦而产生了静电,有些纸片真如他所愿乖乖贴在了镜子上。当当兴奋了起来。我打来半碗水,带着当当开始第五次探究。我拿起纸片沾了沾水然后贴在了镜子上。

当当像发现了新大陆,模仿着、摆弄着,实现着自己的愿望。爸爸用小纸片折了一艘小船,在船底沾沾水贴在镜子上,船慢慢地向下游去,儿子激动地拍起了小手。

和孩子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如此快乐,我们需要容忍孩子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孩子的探索行为。

专家点评:

一幅幅温馨和谐、富有童趣的画面,展示的不仅仅是孩子专注持续的探索之旅,更让我们看到了父母的理解、关注和支持。真正创造的原动力在于童年的安全感,父母是港湾,是基地,在爱的目光里,孩子才能远航!

案例6:妈妈也会疼

2岁的豆豆无意间打到我的眼睛,他愣了一下没事似地就跑到一边玩了。我却难以平静了。平时如果我不小心磕碰了孩子,我会向他道歉,但是我磕碰了却总对孩子说没事,妈妈不疼,孩子会不会觉得妈妈是不会疼的,是不需要关心的呢?

于是,我拉着他的手认真地说:妈妈眼睛很疼,你如果帮我揉揉,我会很舒服。”豆豆认真听完,帮我揉揉,问:“还疼吗?”我笑着说:好多了,谢谢你!” 孩子的眼睛瞬间亮了,露出兴奋的笑容,原来当关心别人的时候,孩子也是快乐的。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我一直认为母爱是无私、不求回报的,但却忽略了让孩子学会爱。应该让孩子知道“爱”是相互的,妈妈也需要孩子的关心。

专家点评:

父母对孩子的爱,一直被认为是应该的,习以为常的,却很少能够理性地想到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需要付出爱。这里没有强迫,只有一句简单的描述:“你如果帮我揉揉,我会很舒服。”将孩子关注自我的目光引向关注他人的感受,同理共情是心中有爱的开始。辛苦付出的同时,请别忘了跟孩子说:“妈妈也会疼!”

案例7:明镜

一天,我跟孩子奶奶因一件小事儿吵了起来,奶奶哭了。女儿看到后赶紧给奶奶擦眼泪,还安慰地说:“奶奶,我以后养你,爸爸不是好孩子!”她还冲着我喊:“你不是好孩子,我不理你了!”说完便哇哇大哭。我这才意识到:我伤害了一心为家操劳的妈妈,也伤害了可爱的女儿。我立即向妈妈道了歉,也向女儿道了歉。

过了一会儿,我跟女儿一起搭积木,眼看就要成功却被我不小心弄倒了。她盛气凌人地冲我喊道:“你走开!”顺手还给了我一巴掌。我愣了,但还是耐住性子问她:“你怎么打爸爸呀?”“你刚才还说奶奶,把奶奶气哭了!”我心里难受极了。女儿看见我很难过,又跑过来摸着我:“爸爸,对不起!”

我的言行不仅直接影响我和家人的情感关系,也影响到了女儿的言行。她就如同一面明镜,折射出了我的问题!

专家点评:

身教重于言传,孩子的言行举止深受父母和家庭的影响。案例中女儿对奶奶的呵护、对爸爸的不满和责备让爸爸意识到了自己的粗暴言行不仅伤害了奶奶,也伤害了女儿。当发现孩子有不好的言行习惯时,不要急于批评孩子,而要更多从自身查找原因,纠正和改善自身的毛病,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案例8:当孩子输不起时

每天晚上我和孩子他爸都会陪孩子一起玩游戏,搭积木、拼图,有时还会用竞赛的方式,因为这样孩子更有积极性,同时也能培养他的竞争意识。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故意示弱,让孩子赢,借此让他更自信,也更有胆量。每次赢了,他都特别有成就感。

可是有一次,孩子和爸爸玩滚球游戏,孩子赢了两次,后来再玩的时候,爸爸没让着他,结果他输了。输一次情绪不对了,输两次就没耐心了,输到第三次的时候就开始发脾气大哭起来。这时我才意识到孩子早已习惯了胜利,对失败竟然无法承受。可是现实生活中怎么可能一直保持不败呢?

是不是我的爱有了偏差,带给孩子的并不完全是积极乐观的性格?

专家点评:

虚假的胜利,并不能真正带来自信的成果。专注于兴趣探索,在游戏过程中忍受挫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才是真正的成就感。

案例9:对抗“粗口”记

儿子一向懂礼貌,可有一次他要买玩具我没同意,他甩出一句脏话“X!”我生气地质问他跟谁学的,他就是不说,我只好努力控制情绪,转移了话题。

回家后,和儿子一起吃红薯,他有礼貌地说:“谢谢妈妈给我吃红薯。”我抓住这个时机,首先肯定他是个讲礼貌的孩子,然后跟他交流了不能说脏话的原因。谁知儿子却理直气壮地说:“可是爸爸和爷爷都讲,妈妈也没有生气啊。”我这才意识到儿子讲粗口的根源,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

我请他当家里的“文明用语监督员”,发现谁讲粗口就制止。此后,儿子果然不再讲粗口了,在他的监督下爷爷和爸爸也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我庆幸自己没有粗暴的呵斥、生硬地处罚,而是用疏而不堵、柔而不躁的方式,建筑了一条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彩虹桥。

专家点评:

小孩子说脏话,常常是出于好玩、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家长及时控制情绪,巧妙地运用转移话题、及时肯定、阐明原因、沟通感受、赋予责任感等正面疏导的方法,将“对抗”变为了一种“引导”。更可贵的是,倾听了孩子的心声,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家长与孩子在平等相处**同进步。

案例10:爱的惊醒

小豹子是个刚满2岁半的男孩,家里的独苗苗,这是一个很平常的晚饭时间,晚餐中有一盘非常美味的卤肉。

妈妈:小豹子,这么好吃的东西,给大家尝尝啊。

小豹子看了看地下和桌子上说:不行,现在不能给爸爸妈妈吃。

妈妈:为什么呢?

小豹子:地上和桌子上都没有掉啊,掉在地上的才给爸爸妈妈吃,盘子里的给宝宝吃。

听完这场对话,全家人的内心都震颤了一下,空气顿时也凝固了。只有小豹子像往常一样欢喜地吃着。

专家点评:

很感动和欣赏这位家长的反思,他实际上也是在邀请所有的家长反思。孩子“独占”盘子里的美食,家长吃掉在桌子下的,显然,在孩子眼里,家长这样爱我是应该的。

很多家长有时爱孩子爱到失去了自己。心理上人格的成熟,需要家长去示范“我爱你,同时我也爱自己!”“孩子你很重要,而我自己也很重要!”这样孩子才会学到完整和成熟的爱!

案例11:爱说“我不会”的孩子

在我们班级里有一个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会不假思索地说“我不会”,而后就等待老师解决。穿袜子,“我不会”;扣衣扣,“我不会”;吃饭,他把头扭向一边,还是“我不会”;小朋友活动时他坐在那里不参加,问他还是“我不会”;

今年开学,我让每个小朋友说说过年都做什么了,有的说和爸爸放鞭炮了,有的说吃饺子了,还有的说看烟花、看灯展了,最后一个让他说,还是那句“我不会”。

通过了解发现,孩子这种过度依赖、不自信的表现,主要就是因为他所有的事情都被家长代劳了,只要说“我想要”“我不会”就能得到满足。

专家点评:

这是一个被家长剥夺了成长能力的孩子!家长的代劳导致孩子只要说“我不会”就能满足需求。这其实反映了孩子“症状获益”的心理,即一个行为症状的出现如果总能获得好处,那么这个行为症状就会一直出现!

要让孩子改变“我不会”的状态,家长必须要改变,要放手让孩子多做,有时也可以用一些引导词:“孩子如果你会了,你会......(描述一个孩子学会了以后会怎么样的一个画面)”“孩子你是以前不会,现在学了(做了)就会!”

案例12:对孩子不当的购物要求说“不”

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爆丸小子热播,儿子收集了几乎所有种类的爆丸,可他依然看到必买。有一天,放学回家路上,儿子看到路边小摊摆着各种爆丸,他又不走了,最终,我还是坚持不买,儿子气得直哭。

晚饭后,我对儿子说:“你看,这世界上有很多好东西,包括好玩的玩具、漂亮的衣服很多很多,但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有时候喜欢了,看看欣赏一下就可以了,就像妈妈看上了一件昂贵的衣服,我当然不会拿一个月工资去买,但是可以欣赏欣赏。”这时儿子已经想通了。后来再买东西时,儿子比较理性了,没有发生类似情况。

专家点评:

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的物质要求,家长要合理分析,如果是孩子的兴趣爱好,要像这位家长那样去合理引导;如果孩子是通过买东西向家长索要“爱”,家长要告诉孩子:“我没给你买,但我也是爱你的,我给你讲故事、陪着你玩、为你做好吃的,都是在爱你!我爱你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只是通过给你买礼物!”

案例13:孩子摔倒之后

孩子摔倒之后

生活中常常看到:孩子在玩耍或者走路时,不小心磕碰到什么东西,孩子哇哇大哭,家长为了安慰孩子就会一边哄孩子,一边故意举起手打那个“肇事者”,责怪它为什么碰疼了孩子,做出给孩子“报仇”的样子......

在我看来,家长对孩子的这种“爱”,是一种“复仇行为”,它教给孩子在不痛快或受到伤害时,去责怪或报复别人。试想:如果不是桌椅,而是其他人碰到了孩子,难道也要“报复”?

家长或许认为“我没教他打人呀?”但在孩子看来,对一根板凳的态度与对一个人的态度一样,这种“爱”的错误教育,其实在不经意间让他学会怎样对待让自己不高兴的人与事。

专家点评:

当孩子摔倒后,家长要先接纳和安抚孩子的情绪,可以先抱抱孩子,用柔和的声音安慰孩子,不要为了讨好孩子或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而迁怒于物品,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这才是真正的爱的教育!

案例14:妈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

有一次,我带5岁的女儿去买水果,她兴高采烈地跟着我挑水果,老板称赞说:“你家宝贝真是又漂亮又能干,这么小就会帮妈妈的忙了。”听到老板的话,我心里美滋滋,但嘴上却说:“哪有啊,在家调皮着呢。”

这样的对话对于大人来说再普通不过了,但没想到回到车上,涵涵嘟着小嘴巴说:“妈妈,你为什么总是在别人表扬我时都要否认呢?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听女儿这么说,我的脑袋瞬间“嗡”了一下!

假如我的回答是:“是的,我家宝贝在家也是经常帮我一起做家务。”听到这样的答案,既能让女儿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肯定,又能从话语中受到鼓励,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专家点评:

当你客气地回应别人对孩子的赞扬时,你会想到孩子已经受到伤害了吗?四五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认同”关键期,孩子会特别在意“我行吗?”“你喜欢我吗?”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需要父母给予维护和提升!这位家长能够及时反思并找到方法,对孩子是一件多么庆幸的事情!

案例15:“揠苗助长”的孩子能幸福吗?

对于即将升入小学的幼儿,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很多家长却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老师,今天你们学习了7的分解吧?怎么孩子回来就只会两种呢?

我朋友的孩子都学到13的分解了,她是不是太笨了?上小学跟不上怎么办?今天教她认识钟表,教了很多次,她都不认识,我还拍了一个视频,您看看她的表现怎么是这个样子?

”视频中,孩子趴在桌子上使劲地哭泣。联想到平时,这个小女孩在班里一遇到小小的困难就退缩:“老师,这个太难了,我不想参加。”我终于明白,生活在这样急迫、焦虑和否定的环境中,孩子能自信起来吗?

专家点评:

赶在前面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早或晚不应成为孩子成长的标尺。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再迫切,也不要让互相攀比和盲目跟风蒙蔽了自己的心,否则最终伤害的是孩子的心。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用微笑静待他的绽放,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案例16:“蜗牛”带我去散步

早晨,我像往常一样催促儿子快点起床去幼儿园,然后好去练车,第二天要考试了。我心急火燎,却发现儿子把牙刷咬在嘴里,站在玩具架前玩玩具。我气坏了,大声喊他的名字,并狠狠打了他屁股一巴掌。

儿子被我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坏了,傻傻地站在那儿,眼里充满了恐惧,手里还拿着没拼好的磁力棒。等我批评完,儿子怯怯地说:“妈妈,我想拼一个太阳花,你对着太阳花许愿,明天考试就一定会通过。”我愣住了,一把把他拥在怀中,说不出话来。

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常常让我身心俱疲、浮躁焦虑,难免迁怒于儿子。可我的“小蜗牛”却用他的爱和善良把我浮躁的心熨平了。

专家点评:

当孩子表现出不符合成人期望的行为时,成人常常会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甚至打骂,这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其实,如果耐心倾听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会发现,回报你的,一定是像“太阳花”一般温暖幸福的爱和惊喜。

案例17: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女儿朵朵还没出生,我就开始规划她的未来。7个月起开始识字,把所有的家具都贴上汉字标签;从《三字经》、《千字文》到唐诗,一字一句地教她背诵。朵朵的记忆力非常好,背得又快又准。这令我骄傲不已。可等她3岁,问题却来了:她太安静了,同龄孩子都在外面玩,她却一个人在角落里看书。

这让我开始反思:我的操之过急会不会毁掉她本该快乐的童年?我小时候和小伙伴快乐无忧地玩耍,和神奇的大自然亲密接触......哪有什么早教?哪认得什么字?现在我不是也很好吗?

我决定改变,不再强迫朵朵额外学太多知识,而朵朵的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每天看着朵朵自由、开心的笑脸,我感到无比知足。

专家点评:

童年生活具有独特、不可替代的价值。可孩子的童年却常常背负成人太多的期望,未出生时就提前“规划”,7个月就提前教识字、背唐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代价就是牺牲孩子的快乐和自由。可喜的是,妈妈及时反思了自己的问题,果断“放弃”,让女儿回归了快乐童年,获得了健康成长。

案例18:别让强制的学习夺走童年的快乐

在“望子成龙”的心态驱使下,我曾给过孩子很多强制的“爱”。比如周末,我给他安排了一整天的课程,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稍有退步我便会大发雷霆,甚至动用家庭暴力,我常常能看到孩子眼中的怨恨与不满。

每当孩子厌烦的时候,我又是好言相劝,又是物质奖励,把我以为的“特殊的爱”强加在他身上。直到有一天,我发现,物质已不再有吸引力,而且他开始极力地避开我。“学习”,无情地拉开了我和孩子的距离。

我也想当“慈母”,可事实上,我却是个“暴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是不是太自私、太功利了?!

去年我参加了教育心理学的培训,我懂得了很多,重新找到了爱的方向。作为母亲要让孩子在兴趣的促使下主动学习,而不应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在焦虑与紧张的氛围下生活。我要改变,先从放下自己的期望开始,尊重孩子的兴趣。

专家点评:

我们常常借“爱”的名义绑架孩子,让孩子背负我们的焦虑,完成我们未完成的期待。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按他的节奏成长,胜过所有“爱”的语言和物质。

上一篇:宝宝益智游戏1-3岁推荐 在游戏中让宝宝更加聪明

下一篇:培养孩子自律的关键时间 关键时期成就大才

猜您喜欢

热点阅读

宝宝的焦虑,你懂吗?

上幼儿园需要准备什么 这些准备

从阿拉蕾的家庭教育出发 家长该

宝宝为何爱趴着睡?

推荐阅读

从添加辅食开始培养宝宝口味

宝宝断奶有十妙招!

使用吸奶器,这8小点不得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