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婴幼儿期间的宝宝体质普遍比较虚弱,所以生点小病时常有的事。尤其是感冒发烧,几乎是每个月都要发生那么一两次的事情。 孩子生病了,吃药打针固然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什么时候需要用药、用什么药、该如何用药的这些知识,妈妈你都清楚了吗? 近日,一则“18月龄幼童口服泡腾片身亡”的新闻引来多方关注。这个问题的发生告诉我们,孩子生病药不能乱用,且在用药之前必须仔细阅读说明书,按要求服用,才可避免用错药引发的不良后果。 新闻回放:18月龄幼童口服泡腾片身亡 近日,一条“干服泡腾片致死”的报道引起轰动。据报道,小牧浩因为感冒发烧到某医院就医,打完吊针后,牧浩妈妈从标明“口服”的“娃娃宁泡腾片”盒子里拿出一粒直径约6毫米的药丸给牧浩服下。 服药后10秒左右,牧浩的手脚突然抖动起来,紧接着开始剧烈地咳嗽,嘴边也慢慢变成了青色。经医生抢救,切开气管后取出已经化为一摊水的泡腾片残迹,但牧浩最终却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抢救无效死亡。 警惕:宝宝死因可能是异物卡喉 报道出来后,引来多方关注。多名医生表示,直径仅6毫米的泡腾片即便是干服,泡腾片本身在喉管分解窒息的可能性很小,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噎住了,这种情况与异物卡喉的情况是一样的,临床上经常遇见一些由花生米、杏仁核、水果冻、玩具零件、硬币等卡喉的患儿,异物致喉管呼吸堵塞,大脑缺氧,才会引发意外。 @医生妈妈欧茜:在其微博中表示,牧浩死亡的结果是由多因素造成,包括某些不合理现象。泡腾片含有泡腾崩解剂,遇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不应口服而应用水冲服。防止类似意外,家长能做的是多一份心,多些学习,遇病淡定,喂药前察看说明书。 安全:泡腾片不应直接口服 和睦家医院药房主任冀连梅在其《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一书中指出,不同剂型的药物服用方式不同,服用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该事件中的泡腾片是含有泡腾崩解剂的片剂,泡腾片遇水可产生气体(一般是二氧化碳),使片剂快速溶解,例如维生素C泡腾片等。 如果不小心将泡腾片口服,会在口腔及胃肠道迅速释放大量气体,刺激黏膜,甚至造成意外。正确的做法是将泡腾片溶解在温水中,待完全溶解后口服。 警惕:宝宝服用泡腾片的6个注意事项 1.要现喝现泡,放置过久,溶解于水中的药物会因氧化而失效。 2.用水不能超过80摄氏度。水温过高会使药物有效成分部分或全部失效。 3.不能用茶水或饮料泡服,因为会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有害的物质。 4.儿童要在家长的看护下服用,切莫让儿童自行服用。 5.严禁直接口服或含服。 6.本品保管中密闭不严、受热或受潮,泡服时出现不溶物、沉淀、絮状物等,不宜再服用。 宝宝用药遵守“三不要”原则 药是治病的,但也能导致疾病,特别是处于发育过程中的儿童,错误的用药可能招致严重的后果。相当多的家长不懂得用药之道,不了解儿童与成人的差别。小编提醒家长,宝宝用药切记遵守“三不要”原则。 一不要给患儿随意滥用成人药 儿童的肝、肾、神经等器官、组织发育不完善,很容易受到损害或发生中毒反应。婴幼儿更应慎之又慎。如阿司匹林类解热镇痛药适于成人应用,若给患儿应用则不易掌握用量,一旦过量,会因出汗过多而造成虚脱。又如氨茶碱治疗量与中毒量十分接近,成人用药尚需注意,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用后很易中毒。 二不要滥用小药 有些家长把一些小儿常用药称为“小药”,可以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有益于小儿的身体健康,这种做法实不可取。如抗菌药物不按时按量的滥用,会导致耐药性,一旦真正需要抗生素时,药物就起不到杀菌消炎作用了。 又如一些消食化积的中成药里多含有大黄、黑白丑等泻药,盲目使用会影响小儿营养吸收。还有些中成药里含有朱砂,长期服用会引起积蓄中毒。孩子无论吃什么药都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不要给孩子滥用补药 不少家长在盼望自己的孩子长得健康的心理驱使下,购买一些营养保健品给孩子吃,如蜂王浆、花粉、鳖制剂、脑黄金等等,甚至连一些药品也当做补品服用,如鱼肝油、钙片、维生素、锌制剂、赖氨酸等都当成补剂来用。 如此滥用保健品的危害很大。上海曾有报道,在儿童早熟门诊中,25%是滥用补药造成的假性早熟,甚至有的女童5岁就出现了*经来潮。 小编寄语:关于用药原则,虽然在上面已经说得很详细且很清楚了。但小编还是想再罗嗦一下,请各位家长在给孩子吃药之前,一定一定要仔细的阅读说明书,查看服用方法以及不良反应。哪怕你知道是常用药物,也最好养成先看说明再吃药的习惯。否则一旦犯下错误,将让你悔至终身。 本文由妈妈育儿网(https://www.roadlady.com/)小编编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