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健康正文

工作负累大 都市白领出现三种症状需警惕躁狂症

举报/反馈

英国早期的一项调查发现,英国上班族正饱受“电脑躁狂症”的折磨。其实中国也是如此,许多人对电脑莫名其妙地大动肝火,破口大骂,甚至还会将怒气发泄到同事和客人身上,造成紧张的氛围,究竟他们怎么了?什么是躁狂症?请关注--

白领需警惕躁狂症

张先生最近感觉自己精力旺盛,在工作上非常有创意,多次获得老板的赞许。每天无论工作多累,总能保持最激昂的情绪,除了经常熬夜工作外,每天还能在健身房剧烈运动2小时,丝毫不感到疲倦,这让他的同事羡慕不已。然而,好景不长,同事们发现他有时说话很没谱,言语冲动并难以自控,经过医生诊断,才知道他患上了躁狂症。

那么,躁狂症是什么?为何张先生会患上这种病呢?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赵军燕老师。

“其实,躁狂症和抑郁症均属于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这类精神障碍首次发病年龄多在16-30岁之间,15岁以前和60岁以后发病者均少见。躁狂症的发病年龄一般比抑郁症早,女性比男性早。”赵军燕介绍道。那么,像张先生这样的白领为何会与躁狂症扯上干系呢?

“总的来说,躁狂症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大致与以下三种有关:第一,可能和遗传因素有关,研究发现,患者亲属的患病率比一般人群高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则患病率越高;第二,可能和大脑中的某种神经化学物质有关;第三,和某些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即某些生活事件可能会诱发躁狂症的发生。”赵军燕解释说。

“不过,躁狂症与抑郁症不同,其中潜在的内源性问题,如性格及遗传等因素对于个人的影响较大,也就是说,躁狂症的发生更多在于自身的性格及遗传。”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病区主任罗炯补充道。

“在大城市打拼的白领人士,由于长期处于高速运转的生活节奏中,工作繁忙经常加班,竞争压力大,容易对当前的生活状态及未来的前途产生焦虑;此外,再加上很多白领的生活方式单一,社交范围狭窄,遇到某些重大生活事件或过多的小麻烦时,不能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心中压抑的负性情绪无法得到及时排解,易产生躁狂状态,严重的就会像张先生那样,患上躁狂症。”赵军燕说。

躁狂症一般有“三高症状”

既然如此,躁狂症又有哪些症状及表现呢?

“一般情况下,躁狂症发作的时候,有以下lsquo;三高症状':情感高涨或易激惹、思维奔逸和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常表现为兴高采烈的状态,情绪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或者易激惹,为某些小事大怒甚至于冲动毁物等;语量增多,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充沛、不感疲乏、表现自负、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行为轻率不顾后果、睡眠需要减少等。”赵军燕解释道。

张小姐在几个月前和男友分手,一直情绪不振。然而不久,同事们就发现她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向节俭的她开始疯狂购物,一说起购物就滔滔不绝,神采飞扬,白天工作期间沉溺于网络购物,被老板批评警告后还是很难控制自己;下班后,精力旺盛地奔波于各大商场中,并办了多张信用卡,疯狂消费......经诊断,她也是躁狂症。

“像张小姐这样的情况,先后经历了两种不同的情绪,就需要进行专业的判断,以防出错。”赵军燕说。

罗炯则告诉笔者:“不同的人群会根据其职业特征、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以上三高症状只是狂躁症病人的共性特征,我们应该根据个体特征区分对待。”

“此外,有些白领在长期和电脑相伴的单调生活中患上了lsquo;电脑躁狂症',经常感到精神紧张,焦躁不安,心神意乱,甚至当电脑发生故障时发生过激的情绪反应,勃然大怒,打砸身边的物品等。这些都需要特别注意。”赵军燕说道。

及时排解负面情绪

既然如此,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及治疗躁狂症呢?

“一般来说,躁狂症首次发病年龄多在16-30岁之间,以春末夏初发病较多。如果发现自己有躁狂的症状,应立即去大医院的精神科就医,进行诊断和药物治疗,严重者需要住院治疗。”赵军燕说。

她建议:“对于初发躁狂症患者,治愈后维持用药一段时间后就可逐渐停药。在恢复期辅以心理治疗,会促进躁狂症的康复。如果患者有复发的征兆,如睡眠量减少、活动增多等,应立即恢复治疗。在治疗阶段,患者应积极配合,尽快康复,防止更严重的心理疾病造成的不良后果。”

那么,白领们应该如何做才能预防躁狂症的发生呢?

“无论是躁狂症还是抑郁症,其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负面情绪无法得到及时排解导致,因而我建议,白领们应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尽量让身心松弛下来。对于自己不能处理的情绪困扰,可以向心理咨询机构求助,以免压抑过久产生心理问题。”赵军燕表示。

上一篇:抑郁症与性格有关 成功人士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下一篇:世界纷杂,你也有美丽心灵

猜您喜欢

热点阅读

颜色能够缓解焦虑症

如何巧妙应付几种坏情绪

想要心理健康必须做到“八戒”

小资女小心这些心理疾病!

推荐阅读

“想不开”?看法决定心理健康

焦虑症和抑郁症有什么区别

情感方面最常见的情绪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