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健康正文

关注孩子心理 隔代抚养后被扭曲的依恋关系

举报/反馈

目录:

第一章:关注孩子心理 隔代抚养后被扭曲的依恋关系

第二章:宝宝依恋心理的形成

第三章:关注离异子女的心理健康

当今社会中,离异的父母实在是太多了,这给许多孩子的心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导致宝宝心理出现不健康。下面这篇文章,讲述了离异家庭之后,孩子被隔代抚养产生的不健康心理案例,赶快去看看吧。

关注孩子心理 隔代抚养后被扭曲的依恋关系

龙龙的妈妈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女性,身着清新淡雅的服饰,佩戴优雅精致的首饰,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知性大度之美。然而谈到自己年仅十岁的儿子时,却忍不住地潸然泪下。

龙龙的妈妈告诉我从今年四月份开始,龙龙的表现有些异常,情绪不稳定,爱乱发脾气,稍有不顺心的事情就向妈妈及家人大发雷霆,出口粗话,甚至动手打妈妈。尤其是上网玩游戏在兴头上的时候,只要妈妈打断他,让他去吃饭或做作业就会表现得特别焦躁,扑到妈妈怀里又哭又闹,还不停地说妈妈是坏人。龙龙还有一个妹妹,是在龙龙三岁的时候出生的,龙龙为此很不开心,也不喜欢和妹妹一起玩,还会经常欺负妹妹,生气的时候就会对妈妈说:“妈妈,你对不起我,你做的最大的错事就是生妹妹出来!”每当这时,龙龙的妈妈也很伤心,很难过。看到她欲言又止的痛苦,我猜想这个家庭一定经历过一些复杂而不幸的变故,只是第一次咨询没那么容易建立足够的信任使龙龙的母亲能向我和盘托出,于是我建议龙龙的妈妈下次带龙龙一起来咨询。

龙龙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调皮和无理取闹,相反他很配合地坐进了咨询室的沙发上,虽然不主动说话,但是问他问题时还是会应答。当我问到龙龙平时喜欢做什么时,他告诉我他喜欢看武侠片,喜欢打游戏,但是晚上就会经常做噩梦,很可怕的妖魔鬼怪都会出现在梦中,有时候大声惊叫,甚至会被吓醒。

龙龙描述了他在梦中反复多次梦到过的类似于鬼的东西:青面獠牙,面目狰狞,还吐着红舌头;有时候还会梦到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像一个魔盒,黑白相间,一开一合,像要吞噬掉自己,年纪尚小的龙龙居然会把它定义为“癌”!龙龙的妈妈反映龙龙做梦惊醒的时间大都是在半夜他们熟睡时。

一般来说,儿童做噩梦的次数要比成年人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儿童分不清现实与想象,所以更容易害怕。他会担心真的床底下会有一头怪兽来吃了自己或有一个可怕的妖魔鬼怪加害自己。再有一方面儿童担心的事情比较多,最最担心的一件事情就是怕父母不再爱他们了,这对儿童来说是无比恐惧的。而龙龙的噩梦恰恰反应了龙龙内心中充满了恐惧与担忧,他惧怕与爸爸妈妈分离,惧怕爸爸妈妈不爱他了,惧怕爸爸妈妈要抛弃他了!

当我把龙龙的梦澄清给他和妈妈听时,我注意到龙龙的妈妈眼圈有些红了,沉默片刻后,龙龙反而说话了:你为什么要妹妹不要我?!

原来龙龙的妈妈在龙龙刚出生不到一岁的时候就离婚了,为了不给龙龙留下阴影,龙龙的妈妈和现在身处新加坡的丈夫很快就结婚了,并且在龙龙三岁时在新加坡生下了妹妹。那时为了照顾妹妹,龙龙的妈妈留在新加坡一段时间,直到龙龙七岁的时候才带妹妹回到苏州居住。这期间都是龙龙的外婆外公在照料龙龙,妈妈和继父偶尔会回来看望龙龙。但是聚少离多,继父与龙龙的关系并不是十分亲近,加之继父是一位事业非常成功的企业家,毕业于名牌大学,在海外留学数年,各方面都表现极为优秀、所以他对龙龙的要求甚高,规定他必须考到全班前三名,对龙龙的关注点也只局限于学习成绩方面,每次从新加坡回来只要听说龙龙的学习成绩下降了,就会言辞批评,甚至打骂龙龙,说他太不争气,一点都不像自己。龙龙一直不知道自己并非继父亲身的,只是觉得父亲为什么对自己总是这么凶狠,这么无情,从来不肯陪自己玩,从来不认同表扬自己。

外公外婆是隔代教育,总觉得亏欠孩子很多,很宠爱龙龙,他要什么就丝毫不敢怠慢地竭力满足,龙龙发脾气的时候,外公外婆也是又哄又疼。连做作业的铅笔都会帮龙龙削好,书包都要提前帮龙龙整理好。渐渐地,龙龙对父母开始疏远了,不愿意见到继父,不愿意和继父说话。直到今年四月份的一天,龙龙无意间听到了妈妈和外婆在说妹妹该上学了,怎样能说服继父的家人接纳龙龙,也能带龙龙去新加坡学习,如果实在不行的话也只能带妹妹回去了,龙龙这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无疑,这个秘密的知晓对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一个晴天霹雳,他只有通过打游戏,看电视来转移自己的痛苦,只有通过打妈妈、欺负妹妹,大呼小叫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只有通过做噩梦来缓解白天感受到得那些即将失去父母的疼爱与关心的恐惧。同时恰恰是因为他年纪太小,他也更希望用这些看起来非常不尊重父母非常不人道不合理的方式来吸引妈妈包括周围人对自己的关注,渴望得到他们的爱与呵护,这些行为的产生恰恰都是无意识的。

纵观龙龙的成长经历,这一切又都缘于龙龙被破坏的依恋关系。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分为三种主要的依恋类型:安全型、焦虑--阻抗型、焦虑--回避型。其中,安全型的依恋占到65%-70%,这类儿童表现为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有积极地反应;焦虑--阻抗型的依恋占到10%-15%,表现为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这类儿童并未建立起依恋安全感;焦虑--回避型的依恋占到20%,这类儿童表现为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接。对于0-2岁处于婴儿前期的儿童来说,建立母子关系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如何产生安全的依恋。因为只有这个阶段儿童顺利地与母亲建立好了依恋关系,才能完成他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培养良好的希望品质的人格特征。一般来说,十二个月龄时的依恋类型到六岁时仍然存在。很显然,在龙龙0-2岁的口欲期时与母亲分离了,这个期间恰是儿童必须学习如何依赖、信任母亲,并与之相处的关键时期。龙龙没有充分完成其发展任务,他的依恋关系的建立也受到了破坏,母亲矛盾地接受他又无奈地暂时抛弃与拒绝他、再次拦他入怀却又无全力保护这一交替变换的母子关系,形成了他“焦虑--阻抗型”的依恋类型,其实际行动的表现就是情感孤立而淡漠、情绪暴躁而不稳,反应愤怒而抵抗,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充满了敌意。

对孩子来说,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就会拥有安全感。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被遗弃。孩子到了六个月大,就会意识到自己与父母彼此分离,这使他们感觉无助。他们知道,依靠父母提供物质资料,才能获得生存,遭到遗弃就无异于死亡,所以害怕任何形式的遗弃。父母能让孩子始终感到:“我们是爱你的,永远不会丢弃你不管”;“爸爸妈妈当然会回来看你,我们会永远陪伴在你的身边”;“我们是不会忘记你的。”......当父母能以实际行动做到这些时,孩子到了青春期和青年时期,潜在的恐惧就会消失,人格的发展将会更为完善。

龙龙问题的出现并非过错完全出现在他身上,只是母亲发现他的表现给他们带来了困惑,使得自己不知所措,才会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所以他们寻求帮助的出发点是满足自己的需求,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变和成长。事实上,龙龙的父母并未在龙龙身上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而是把龙龙完全交给了外公外婆来教育管束。尤其是孩子长期处于缺乏父亲关心、疼爱、本身就会对父亲有些排斥,加上父亲总是对自己管教严厉,对其认同和表扬甚少,在龙龙4~7岁的俄狄浦斯期并未能与父亲建立好亲密的关系,一直生活在女性比较多的家庭中,缺少正面的强大男性角色的模仿,自我效能感也会比较低。所以,父亲首先要从心理上接纳龙龙,爱护龙龙,关心龙龙,肯花时间和精力去陪伴龙龙学习,陪伴龙龙游戏;不要总是聚焦于龙龙的学习成绩,在学习之外龙龙还有很多很多值得父亲去培养去关注的地方,对他一点一滴的进步能给与言语上和行动上的鼓励,继而能让父亲的家人也从情感上接纳龙龙,愿意和他一起生活。

对于龙龙的母亲来说,倘若再一次地离开龙龙,则会让龙龙又一次面对分离焦虑,那种痛苦对一个已经懂事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非常受煎熬的。一岁时的分离已经破坏了龙龙自然健康的依恋关系,十岁时的分离将会对龙龙是更大的一个考验,这极有可能会影响到龙龙今后的人际交往及社会功能,使得龙龙会自暴自弃,失去对他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进而产生各种攻击行为和反社会的行为。

所以,龙龙的母亲应当协调好丈夫和家人的关系,能让龙龙和最亲密的人生活在一起,哪怕有争吵,哪怕有矛盾,也要尝试着去平衡与改变,这对龙龙的母亲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宝宝依恋心理的形成

宝的依恋对象不一定是妈妈,一般来说,他的主要照顾者会成为他最重要的依恋对象。所以,宝宝也可能和照顾他的外婆、奶奶,甚至保姆,建立很好的依恋关系。

依恋是宝宝出生的第一年里,他和这个世界建立的一种重要的关系。

宝宝的依恋对象不一定是妈妈,一般来说,他的主要照顾者会成为他最重要的依恋对象。所以,宝宝也可能和照顾他的外婆、奶奶,甚至保姆,建立很好的依恋关系。

但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还是以妈妈为例来说明。

依恋心理的形成

在最初的一两个月里,宝宝已经能识别出妈妈的气味和声音,但是在他的小脑瓜里,妈妈并没有和温暖、安全、舒适建立起牢固的联系,所以谁抱他、照料他,都是可以的。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宝宝开始对妈妈有了特别的反应:他会更多地对妈妈笑,而妈妈的出现、妈妈的拥抱,也更容易使他停止哭泣。对他而言,妈妈已经成为温暖、安全和舒适的信号。

随后,当宝宝长到大概半岁的时候(有些宝宝会早些,有些宝宝则会晚一两个月左右),他开始对妈妈的离去感到焦虑:他会停下玩耍,不安地找寻妈妈的身影,甚至开始哭泣。

这个时候,妈妈成为宝宝的“安全基地”:只要在“妈妈的地盘”上,宝宝就会感到安全,能够自在、专心地玩耍、探索,甚至忍受陌生的环境和陌生人的存在;但是如果妈妈要离开,他就会爬向妈妈、抓住妈妈,试图让她留下来;当妈妈回来,宝宝会立刻高兴起来,跟妈妈亲热,并且重新开始玩耍和探索。

宝宝的依恋和什么有关?

宝宝的依恋,是和获得温暖、安全、舒适紧密联系着的。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小猴子会跑到绑着奶瓶的铁丝做的猴子那里吃奶,但是如果它受到惊吓,却会跑到毛绒做的猴子那里寻求庇护和安慰,而不会跑到铁丝猴子那里去。

如果妈妈对宝宝发出的各种信号敏感,能够及时满足宝宝的要求,给宝宝细致、周到的照料,就会使宝宝获得温暖、舒适、安全的感觉:我的需要能得到关注,我发出的信号能得到回应,我对周围的环境有影响力。安全感由此产生,而妈妈,也就成为温暖、安全、舒适的来源,成为宝宝的依赖。

在依恋的形成过程中,宝宝自己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婴儿天生就吸引妈妈的目光:他的一颦一笑,无论是面孔还是声音,在妈妈看来,都是如此可爱,让妈妈忍不住对他微笑、温柔地跟他说话。如果妈妈能这样做,反过来也会刺激宝宝继续用声音和微笑去回应。妈妈和宝宝之间这种和谐的“舞步”,能促进母子依恋的形成。

如果妈妈对宝宝的需要不敏感、反应慢,或者因为各种原因,妈妈对宝宝冷漠、拒绝甚至憎恨,宝宝的需要得不到积极的应答,安全依恋的建立就会受到影响。尤其是那些敏感、需求高的宝宝,可能难以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

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宝宝的情绪健康,以及认知和社会能力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进一步说,良好的情绪状态,也会有利于宝宝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即便有充足的营养,也容易出现生长不健壮的情况,甚至生长发育的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关注离异子女的心理健康

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追求快乐,幸福,同时对婚姻认识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也致使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单亲子女的量增大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应该学校,家庭,社会多管齐下,综合管理,进而形成有利于离异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离异子女的一般心理变化与特征

1.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感。

离异家庭的子女由于在家庭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那种完整的温馨亲情,在学校里又常常受到同学的轻视,甚至讥笑和嘲弄,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又往往使得他们抬不起头,他们为父母的离异感到羞耻,觉得低人一等,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

父母离婚前的反目,已经破坏了和谐的家庭气氛,而婚姻解体,则更使家庭分崩离析,这样,孩子必将忍受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必将失去已有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而产生被遗弃感和恐惧感。据河北省的调查,有89.5%的孩子在父母离婚的头6个月都有恐惧感。?从北京地区的调查结果看,在父母离异的头6个月里,也同样有25.55%的离异家庭子女,表现出强烈的恐惧感。他们更怕被唯一的亲人遗弃。而强烈的自卑心理和被遗弃感势必会严重影响他们对待父亲和母亲的态度和感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怨恨感。据北京市的调查,在对待双亲的态度上,他们与完整家庭子女有着明显的区别,完整家庭子女90.27?%都喜欢(不恨)自己的父母,而离异家庭子女中,喜欢父母的仅占59.84%,有40.16%的孩子都怨恨父母或其中的一方。

2.出现较严重的性格缺陷,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儿童的个性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成人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离婚的家庭,从父母情感破裂开始,家庭人际关系失和,父母整日无休止地打闹,直至离婚的整个过程,既是对孩子施加各种不良影响,造成严重心理创伤的过程,也是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特征的过程。有的孩子因长期抑郁而逐渐形成孤僻、怯懦的性格,成为对他人、对社会都极端冷漠、缺乏信任感的人;有的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争吵打骂的环境中,变得情绪暴躁而形成蛮横、粗野和冷酷的性格;还有的则可能由于父母常迁怒于孩子,经常无故殴打孩子,使孩子经常在恐惧中度日而变得神经质,有的孩子由于对家庭、父母感到失望而逐渐产生厌恶、敌视以致形成双重人格。这些消极的性格特征,必将作用于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活动,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与人交往相处能力下降。据有关学者研究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不良的影响不仅不会减弱消失,反而会逐步积累,愈演愈烈,引起更加严重的交往困难,甚至造成交往障碍。

3.缺乏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心,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高。

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同时由于破裂家庭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致使他们丧失生活与学习的信心,在行为上具有与社会和周围的发展不相适应的异常现象,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高。据研究表明,在品德方面,离异家庭子女的问题行为发生率为24.94?%,而完整家庭子女仅为6.38%,在性格方面的问题行为,离异家庭子女的平均比例为21.22%,完整家庭子女为5.81%。

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离异家庭子女为19.32%,完整家庭子女为5.58%。?从以上可以看出,由于父母离异,子女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很难较快地适应新的生活。

4.离异子女的心灵创伤持续时间较长,难以平息和恢复。

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往往要持续很长时间。据有关资料表明:离异家庭子女中有37%的孩子,在父母离异5年后,?心灵上依然创伤未愈;另有29%的孩子正处在勉强对付,努力熬过艰难的时期。这说明离婚给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在短期内是难以恢复和抚平的。

上述心理变化与特征说明了,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讲,确是一场灾难。而将灾难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则是我们每一位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教师,社会以及家庭要通过种种措施和方法来维护和保持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

对离异子女的心理保健及其维护

1.从家庭角度出发,重视离异子女的心理健康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场所,也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最长,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因此,优化家庭环境是塑造未成年人健康心理和行为的首要因素。对于生活在离异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如何运用正确的教育和亲切的关怀,来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使孩子能健康成长极为重要。对于家庭教育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2.家长首先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单亲家庭的家长应坦诚地告诉孩子:你的爸爸(妈妈)是谁,如实地填写学校中各种表格,无需隐瞒,因为孩子永远是你们俩人的,这种亲子关系是永远不可改变的,要定期让对方见一见孩子,使孩子心目中树立起父(母)亲的活生生的形象,这样孩子会堂堂正正地站在人前,充满自信地和他人相处,因为他(她)拥有父母亲的爱。单亲家庭的家长千万不能把本应限制在夫妻之间的怨恨和愤怒扩散到孩子头上,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好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虽然分开了,但依然爱着你,今后无论是谁和你生活在一起,都不意味着另一方不要你了。父母应当多挤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交流思想,沟通感情,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尽最大努力减少离婚对孩子的伤害。

3.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

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演。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家长不妨找那个同学聊一聊或者写一封信。诚恳的态度和有理的分析,会使孩子懂事的。而找孩子的班主任反映一下情况,请班主任以适当的方式大班上讲清道理,造造舆论,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4.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

加强亲子沟通,重视家庭中的情感教育。父母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情感投入是孩子身心健康、学业进步的必要条件。而离异家庭子女最缺乏的便是父母之爱,他们成为父母感情上的弃儿。离异分居的单亲,由于主客观原因除了尽义务的经济补贴,从不去看望孩子,更别说情感沟通了。即使是抚养孩子的单亲由于怨恨自己的婚姻、怨恨这个家庭,进而会迁怒自己的孩子,把孩子作为自己的出气筒。在这种没有爱、没有温暖的残破家庭,孩子的智力提高、情感发展及人格完善都会出现障碍。因此要保证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必须给他们健康的父母之爱。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

5.让孩子接触其他长辈,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

父母离异后,子女与父母感情或多或少会被削弱,而与其他亲属,特别是抚养者的一方的亲属的关系,一般反而会因被同情、怜爱而得到加强。如果我们充分发挥这一情感作用,就可以弥补离异家庭子女残缺的父母之爱。如果是离异家庭,不管哪一方带孩子,都应该让孩子与另一方面有接触与交流的时间,感觉父母之爱。双方都要讲理智,切忌在孩子面前“争庞”。如果有可能,应该让孩子与父母同时团聚,这在现代社会不仅应该,而且可能。不是夫妻,也可以是朋友嘛,何况还有共同的下一代。

还要让孩子与其他亲友中的长辈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面,家长的同事也是交往对象。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此外,单亲家庭的家长,要多给孩子当家作主的机会,让他们多为家长分忧解难,还会有利于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如果因为是单冷冻,不包办代替太多,惟恐苦了孩子,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总之,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应努力营造一个温馨、祥和、文明的家庭气氛。

总结: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宝宝拥有健康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是离异父母,一定要好好的关注孩子心理,帮他们找回健康的心理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文章原载于《大众健康》,刊号:2012/03,作者:权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上一篇:五妙招助你快速提升快乐指数

下一篇:这两个生肖结合后半生钱多寿长

猜您喜欢

热点阅读

如何区分强迫症与强迫行为

如何赶走疲劳感

学生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女人必须知道的三个幸福节点

推荐阅读

盘点最有效的心理发泄法

教你如何养成不抱怨的好习惯

容易动怒的时候该如何自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