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同事小钟来上班的时候,神色非常不好,一直处于低气压状态。于是借着午饭的时间,我就问了问原因,才知道是因为他家小孩的缘故。 他家孩子现在五年级,之前一直是乖巧可爱的,但最近不知道怎么了,无论小钟夫妻俩和孩子说什么,孩子都不愿意听。
今天早上就是如此,小钟老婆让孩子带上保温杯,里面有装好的温水,因为现在天气还不是很热,所以不希望孩子喝凉的。但孩子死活不愿意带,于是双方就爆发了非常激烈的矛盾,甚至孩子还说出了“凭什么要听你的”,让小钟老婆非常伤心。 于是在气愤之下,小钟打了孩子一巴掌,家里彻底闹翻了天,孩子死活不愿去学校,甚至闹着离家出走,后来直到家里老人买菜回来,这场闹剧才算收了尾。 我在听了小钟的诉说后,不禁陷入了沉思,因为现在这种情况真的太过普遍,可惜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不听话,所以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当中。
孩子为什么不愿听话? 面对孩子不听话的问题,绝大多数家长都把原因归结到了孩子身上,认为是孩子不懂自己的良苦用心,不理解自己是为了他们好,但从未在自己身上找过原因。 a父母对孩子说话不算话 朋友小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会说出各种承诺,以此激励孩子,但是当孩子达到了要求后,小妍又会反悔,不愿意兑现。 就拿前段时间的期中考试来说,小妍答应她家小孩只要考到班级前十,就给孩子买心仪很久的乐高。结果等成绩出来后,小妍面对孩子第九名的成绩反了悔,表示只有期末也考到前十,才会给孩子买乐高。
孩子在听到了这一答复后,表现得闷闷不乐,上课的时候也不再像之前认真听讲,每天作业也不按质按量地完成了,于是孩子老师找到了小妍询问情况。 后来在了解到原因后,老师严厉批评了小妍,表示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否则怎么能让孩子听从自己的话呢? 所以很多家长在抱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不如反思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曾答应过孩子什么,但是并未兑现,导致自己在孩子心里毫无地位,更别提让孩子听话了。 b父母的底线边界不清晰 那么有些家长和小妍是截然相反的,他们对于孩子的要求,可以说是毫无理由地满足与答应,即使是一些看似很无理的要求。
这类家长教出的孩子不听话,很大原因是出于对孩子的试探,因为孩子希望通过自己的这种不听话,探寻到家长的最终底线。
就比如,孩子没有写完作业就想出去玩,家长答应了孩子,但是在下一次,家长却没有答应孩子,就容易带来潜在的问题。 因为家长对于孩子出去玩的界限并不明确,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的,时间久了后,孩子就会觉得家长的底线和边界是可以试探的。因此他们对于家长的话,就会存在怀疑,所以会有不听话的表现。 c父母的沟通方式有问题 家长这个角色,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做,所以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难免会把握不到度。 特别是有的家长对待孩子,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所以他们觉得无论自己怎样教育孩子都是对的,因为自己也是为了孩子好。
但孩子并不是家长的,他们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家长的意思。而且有的家长在说话的时候,态度可能比较强硬,用命令的语气,这往往会激发出孩子的叛逆心理,使得他们不愿意听家长的话。 我家的孩子就是这样,孩子平日是比较乖巧听话的,什么事情都是有商有量的。但前几天早上因为孩子起迟了,没有太多时间允许孩子挑选今天穿的衣服,于是我就以命令的口气要求孩子穿红色的毛衣。 孩子在听了后,表情变得不太自然,但也没说什么,只是从那一刻到出门,都没再和我说过一句话。 后来到了车上,孩子才主动开了口,表示我刚刚对他说话的口吻太过命令,让他感到很不舒服,所以希望下次可以不要这样对他说话。这时我才意识到了刚刚的不妥,赶忙和孩子道了歉,并表示下次尽量不要这样做。
绝大多数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也会出现和我一样的问题,因为自己说话的口吻有命令的语气,让孩子感到不舒服,所以容易让孩子产生叛逆感,不愿听自己的。 家长学会利用“阿伦森效应”,孩子自然能够乖乖听话 那么面对孩子不听话的局面,家长其实可以利用阿伦森效应进行解决,这不仅能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听自己的话,而且也能避免很多矛盾的出现。 所谓阿伦森效应,其实就是指人们会随着不断增多的表扬,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积极,但如果这种表扬逐渐减少,人们的积极性可能会随之减少,甚至变得非常消极。 所以家长不妨可以利用阿伦森效应,抓住这种越是表扬,越是积极的心理,让孩子逐渐开始听自己的话。
①掌握对孩子说话的方法 我在前面提到,很多家长与孩子存在问题,或者觉得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其实与自己的说话方式有一定关系。 但是有的家长也觉得非常委屈,自己明明没有对孩子说了过重的话,但为什么依然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指责,被批评呢? 这是因为很多家长在说话的时候,不会注意自己是先抑后扬,还是先扬后抑,这二者是有很明显区别的。
就拿孩子平时很努力,但考试没考好来举例,如果家长选择先抑后扬的说法,那么多半是这样说的:“你这次考试成绩非常不理想,但你平时非常努力,想必这次发挥失误了,只要找出丢分的地方,下次肯定能有个理想的成绩!” 这种先抑后扬的表达方式,孩子在听了以后,往往会觉得自己虽然没考好,但家长是理解自己的,所以下次继续努力就行,这对孩子信心的鼓励也很有帮助! 但如果选择先扬后抑的表达方式,那么说出来的话可能是这样的:“你看你平时那么努力,各种埋头苦读,结果就考了这点分,能有什么用?”
那么这种先扬后抑的说话,让人感觉明显不适,会让人觉得是在嘲讽自己,对自己的努力根本看不到。孩子在听到这种话后,往往也会感到非常失落,甚至会觉得家长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所以才会这么说。 因此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可以使用先抑后扬的表达方式,这样不仅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同时还能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②结合德西效应适度奖励 那么阿伦森效应是非常注重持续性奖励的,但如果家长忘记某次奖励,也许就会起到反效果,使孩子的积极性回到了原点。
而且家长如果总是通过奖励让孩子听话,难免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感,而不是因为其他原因才听话的。 所以家长不妨将阿伦森效应与德西效应相结合,因为德西效应是主张不要一次奖励孩子太多,最好进行适度奖励,不要让孩子产生依赖感,摸出规律性。 因此家长可以将奖励进行多样化,可以用口头奖励代替物质奖励,也可以将每次奖励的东西都设置得不同,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惊喜,同时也不会让孩子因为奖励而去听话、努力。 ③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 如何尊重孩子,其实是家长需要永恒学习的课题。教育专家孙云晓就曾经提到:“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因为如果连家长都不尊重自己的孩子,不能把选择的权利交到孩子身上,又何谈对孩子的理解呢?
要知道很多孩子不愿听话,并不是故意与家长作对,而是自己有自己的想法,想要自己替自己做决定。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妨可以从小事开始,将许多事情的抉择都交给孩子,就比如孩子每天穿的衣服,家长就完全可以交给孩子自己决定。 如果家长觉得孩子不一定能做好选择,那么不妨可以先将范围缩小,之后让孩子在这个范围里面进行选择。这既可以保证孩子的选择权,也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同时也能把控住大方向,避免出现问题。 孩子不听话并不是什么大事,因为总归是有缘由的,家长如果能多给孩子一些尊重,多给孩子一些选择,那么不听话的问题就能很快得到解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