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妈妈,分享了女儿患病的经历—— 宝宝反复发烧,几次去医院验血,都没有查出病因。在此期间宝宝精神状态一直很好,能吃能睡。直到宝宝再次发烧 37.9℃ 洗澡降温的时候,她发现宝宝外*发红、有小疹子,才「突发奇想」去医院给宝宝验个尿。 结果竟查出了宝宝是尿路感染,并且合并有肾积水,需要住院治疗。令她后怕的是,如果不是这次及时发现,反复尿路感染可会对宝宝肾功能造成终身伤害。 在常规的认知里,提到「尿路感染」,似乎是只有大人才会得的病,没想到这么小的宝宝竟然也会尿路感染?竟然还这么严重。 那么尿路感染到底是怎么回事,如何才能预防呢? 发病率很高 却很容易被忽略 尿路感染,顾名思义,是尿道被细菌感染了。 事实上,多达 7% 的女宝宝和 2% 的男宝宝在 6 岁前都会发生一次尿路感染,并且约 30% 的儿童在首次患病后会再次、甚至反复发作。 尿道是尿液的排泄口。尿液虽然是身体的「废物」,但它本身是无菌的,通过尿道排出体内时,还能冲刷掉尿道内的一部分细菌。 当细菌通过尿道上行,入侵到膀胱或者肾脏时,尿路感染就发生了。 女宝宝的**更靠近尿道口,且尿道短,当便后清洁不到位时,这种生理结构更容易让粪便中的细菌进入泌尿系统,造成尿路感染。 更可怕的是,哪怕平时卫生习惯良好,宝宝也有可能患病; 并且有时已经患病,也不一定会被及时发现。 因为典型尿路感染是尿频、尿急、尿痛等尿道刺激症状,或发热伴随腰痛。 但 2 岁以下的小宝宝通常缺乏典型症状, 婴幼儿的特异性差,有时就只有发热这一种症状。 他们无法反馈自己的感受,不像大一些的孩子能表达腹痛、尿痛等情况,家长就更难以及时发现病情。 就像文章开头的宝宝一样,妈妈平时注意清洁、宝宝能吃能睡状态好,谁也想不到发烧其实是尿路感染的信号。 即使细菌已经持续入侵肾脏,而且合并有肾积水,宝宝依然「跟个没事人一样」,这在门诊中也并不少见。 单纯发烧没有其他症状,靠查血常规不一定能查出明显的感染原因。就会被误认为是一般性的细菌感染或者感冒,没有及时干预。而肾脏感染一旦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将会给肾脏造成永久性伤害。 发烧伴有这些症状 就要警惕尿路感染 出现没有明显感染原因的持续低烧,或者突发高烧,不论年龄大小,都要考虑尿路感染可能,需要化验尿常规。 特别是这些年龄段和情况: < 24 月龄的女孩; < 24 月龄且未行包皮环切术的男孩; < 6 月龄且已行包皮环切术的男孩; 任意年龄儿童,伴既往有泌尿道感染史、泌尿生殖系统异常病史; 任意年龄儿童,伴发热时间 > 48 小时; 任意年龄儿童,伴体温 > 39 ℃。 如果发烧的同时还伴有以下症状,就更需要警惕是尿路感染: 尿尿次数多、量少;味道重、有异味、颜色发黄; 外*发红,出现尿布疹; 呕吐,不好好吃奶或吃饭; 哭闹不止,难以安抚。 宝宝一旦出现尿路感染就要及时送医,避免耽误病情。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建议服用抗生素(一般是 10~14 天)。这里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即使服药后症状很快消失,也不要过早停用抗生素, 否则会使感染反复,也容易让细菌产生抗药性。 如果宝宝在经过正规治疗后依然反复感染,就要考虑可能是肾脏和尿路畸形等先天性疾病,因为这些情况会使尿流在泌尿道被阻塞,造成尿路感染,此时就要通过造影等影像学手段进行检查。 避免宝宝尿路感染 只做好清洁并不够 尿路感染 80% 是由大肠埃希菌引起的。 此外穿开裆裤、没有及时更换尿布湿等情况,也都会让宝宝的**器接触到细菌,导致细菌入侵尿道并繁殖。 加之宝宝自身免疫系统和输尿管壁弹力纤维发育不完善,就更容易让细菌有机可乘。 所以,避免宝宝尿路感染,关键还是日常预防。 除了清洁不到位,憋尿也是增加尿路感染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日常要多注意以下几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 在正常饮食的情况下,让宝宝规律喝水、规律排尿, 来「冲洗」尿道。同时要注意均衡营养,避免便秘; 2. 教育宝宝「想尿就尿」,不要憋尿, 尤其注意训练自主如厕阶段的宝宝很容易憋尿; 可以使用马桶的宝宝,如厕时双脚可以放在凳子上/地上,以便排空膀胱。 3. 注意卫生清洁。 使用纸尿裤的宝宝建议每 2~3 小时更换一次;每次便后都要清洁到位; 尤其是女宝宝排便后注意从前向后擦拭,弄脏的卫生纸不要接触到尿道口;要用温热的流动水,缓缓冲洗*处和屁屁; 男宝宝外*部位的「卫生死角」也要特别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