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在民间叫“擀皮”,也叫“捏背”、“提背”,它对孩子保健防病的效果很明显。像孩子常见的积食、咳嗽、过敏性的疾病、反复感冒、脾虚拉肚子,都可以用捏脊的办法来改善。 那捏脊为什么能用来改善那么多疾病呢,它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01捏脊的原理捏脊的“脊”实际应该包括了督脉、膀胱经、夹脊穴,其中位于督脉和膀胱经之间的夹脊是捏脊的中心。 下面呢,咱们就来详细的看一下捏脊的原理! 1督脉为“阳脉之海”,总领一身的阳气,还和手足三阳经有交会; 2足太阳膀胱经是人身的“藩篱”,就是人体的防御墙,而且膀胱经还是全身循行最长的阳经经脉,经上分布着脏腑的背俞穴,而背俞穴则是五脏六腑之气血输注在体表背部的穴位。 3夹脊穴能改善相应的脏腑疾病,还可以调节膀胱经和督脉的经气,使脏腑功能得到有效调节。 捏脊的方向一般有上捏脊和下捏脊,其作用效果是不同的: 上捏脊(从下往上捏)是补阳法,主要作用为升提阳气、温肾健脾,适合虚寒证为主的积食、便秘、腹泻、感冒等症状,用于治病或日常保健均可。 下捏脊(从上往下捏)属于滋阴法,主要作用为滋阴补气,用于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所致的口臭、夜啼、脾气暴躁、口舌生疮、肺燥咳嗽等症状。 我们通常说的捏脊,主要还是指上捏脊。 此外,在脊柱还有一种操作法为:推脊,从上往下直推,主要作用是退热,多用于实热证,比如发烧和便秘。 02哪些孩子适合捏脊?很多家长不懂辨证,其实,家长可以通过判断孩子平时的精神状态、饮食、睡眠、大小便等情况,来简单判断孩子适不适合捏脊,适合上捏脊还是下捏脊。 ①正气不足:孩子舌苔淡白总是精神不足,容易疲倦想睡觉,动一动就容易出很多汗、脸色偏白或偏黄等,都是气虚的表现,阳气虚的孩子容易反复感冒咳嗽,平时比较怕冷、手脚偏凉、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容易拉肚子,一吃生冷的拉得更严重、夜尿多甚至遗尿等等,这时候可以通过上捏脊来补阳气。 ②阴虚:孩子晚上睡觉总是不安稳、翻来翻去、睡觉出汗较多、平时手心脚心比较热,烦躁不安,口干等都是阴虚的表现,阴虚的孩子容易咳嗽口干咽燥、饥不欲食、便秘、面部烘热等等,这时候可以选用下捏脊达到滋阴的效果。 ③需保健的正常孩子:当孩子没病时,也可以常常捏脊,可以明显提高孩子的免疫能力,同时使五脏六腑功能日趋完善,脏腑更加和谐。而且还可以增强孩子的运动协调能力。此外,脊柱一穴上通脑髓,常常捏脊,醒神益智效果佳。 03什么情况下不适合捏脊?正在发热或实热之证明显的孩子是不建议捏脊的。孩子发热时,或积食便秘、小便黄、大便干结、口气臭、舌苔黄腻、咳嗽痰多色黄等,有明显实热证时,是不适合捏脊的,以免阳气过盛,助长热邪。 还有些情况下,也是不建议用捏脊疗法的:● 背部皮肤有烧、烫伤,有湿疹等皮肤病及皮肤感染;● 严重心脏病、急性传染病等;● 疲劳、精神状态不佳的时候。 04怎样正确给孩子捏脊?捏脊本来就具有治病保健的效果,对孩子病证判断正确,采取适当的捏脊次数、方向,有助于恢复孩子的健康。 捏脊的时间 捏脊一般适用于半岁~7岁的孩子,且应空腹操作,饭后不宜捏脊,且早上起床后捏脊最为适宜,因为捏脊有升发阳气的作用,早上正是人体一身之气升发之时,符合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白天其他时间捏脊,要在饭后2小时以上以及孩子精神状态良好的时候。 晚上是养阴的时间,原则上不可上捏脊,否则升发阳气太过,伤及体阴,反招实热病患。有些家长反应晚上给孩子上捏脊后睡眠变差甚至烦躁不安,就是这个原因。 捏脊前的准备 让孩子趴在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年龄较小不能配合的孩子,可以趴在家长腿上操作。孩子的皮肤娇嫩,痛觉明显,捏脊前最好在孩子背部做3-5分钟的按揉手法,使局部的痛阈提高,孩子不会觉得疼,同时可减少对皮肤的损害。 捏脊的手法 7岁以上的孩子或成人捏脊,作用可能没有7岁以下的孩子明显,但是还是有疏通经络的效果的,捏完以后会很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