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宝宝健康正文

“清明节”被孩子问到这些问题,该如何回答?

举报/反馈

清明带儿子去扫墓,他一脸疑惑的问我:“其他来扫墓的亲人死后会和你的外婆一样去到另外一个世界吗?”我想了想,蹲下身认真地对他说:“儿子,你说得对,她们都会去往另外一个世界……”

“清明节”被孩子问到这些问题,该如何回答?

心理学家说:你对死亡的认知,就是对生命的态度。大人和孩子谈论这个话题,无论是美化或是回避,都会曲解孩子对“死亡”的认知,甚至影响他们对生命乃至宇宙的看法。那么,跟孩子谈论“死亡”,你做对了吗?

人死之后,真的会上天堂吗?

《爷爷变成了幽灵》这本儿童绘本中,艾斯本是个上幼儿园的小男孩。生活中,他最喜欢的人是爷爷霍尔格。一天,爷爷走在大街上突发心脏病去世了,他感到很伤心,也很迷惑。

妈妈告诉他“爷爷变成了天使,去了天堂”,爸爸告诉他“爷爷到了地下,变成了泥土”,这样的解释艾斯本根本无法想象和理解,在他心里,爷爷并没有真正离开他,他无法割舍自己对爷爷的依恋。

生活中,很多大人都会像艾斯本的父母那样去安慰孩子,自以为是的抛给孩子一个“上天堂”的答案,以为这样孩子就能平静下来。

其实,大人对“死亡”这种浪漫化、神秘化的解释风格,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的疑惑,反而会让孩子更加迷茫,无所适从,尤其是对刚刚失去亲人的孩子。

心理学研究者认为:摘下了面纱的死亡,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之前受到了欺骗。

“美化死亡”,父母的意愿是好的,但是引发的结果却未必。对于年幼的孩子,大人这种说法或许能让孩子信以为真,甚至对“死亡”产生无限憧憬,幻想着死去的亲人也能在天堂过上幸福的生活。

但是,孩子会一天天长大,善意的谎言总有被揭穿的那一天。等孩子上了初中、高中,他们对死亡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你口中的“人死了会上天堂”也就成了无法自圆其说的谎言。

你回避死亡,但死亡一直都在发生

“人为什么要死亡?”“人死后会去哪里?”

当孩子们忽闪着疑惑的眼睛,将这些问题摆在父母面前时,我们往往为了掩盖心中的悲伤,而选择搪塞回避。当孩子一提到“死亡”,我们就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趁机转移话题,企图让孩子不去触碰和面对死亡的真相。

我们自以为把孩子和死亡隔离是对孩子的保护,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越不理解死亡,就越会对死亡抱有更多的焦虑和恐惧。

2017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2017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报告称,2015年全球约有5600万例患者死亡,其中有4000万例死亡的原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70%。死亡事件中,排名前四的死因为心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还有人“主动选择”死亡——每年的自**数大概有80万。

如此庞大的数据,意味着死亡随时随地可能发生在孩子身边,死亡教育避无可避。

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正确方式

首先,要允许孩子参加“死亡仪式”

我有个女同事S,她先生前几年因肝癌去世,儿子当时五岁。这么多年,她从没带孩子去过先生的墓地,甚至当年,先生的葬礼也没让孩子参加。

她把家中关于先生的所有遗物,甚至照片都封存起来,不让孩子触碰。同事S以为自己的做法一直在保护孩子,没想到孩子会在持续的噩梦中与父亲相遇。

S找到我,我给她推荐了一位咨询师朋友,朋友在咨询中帮助孩子完成了一场与父亲的告别仪式,此后,孩子再也没有频繁做噩梦了。

人类天生就有把事情做完,让需求得到满足的倾向。然而,这又是一个达不到的理想状态,因而产生了生命中一个又一个未满足的需求,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未完成事件”。需要强调的是,心理层面上的“未完成事件”只是一种情结。

对于S的孩子来说,没有与父亲正式地告别就是他内心的“未完成事件”,这种没有被满足的期待通过潜意识—“做梦”的方式来呈现。

所以,让孩子参加哀悼仪式,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也是让孩子的生命与逝者的生命连结的一种途径

其次,父母人为制造一些与孩子谈论“死亡”的时机

除了清明节、七月半,带孩子去扫墓,举办一场仪式祭奠亲人这两个天然的时机外,我们还可以多创造一些时机,比如陪孩子读书或者利用节假日多带孩子去看看电影。父母在与孩子讨论的时候,不要绕开或是回避“死亡”两个字。

在迪士尼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中,人们离世后只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生活,而他被所有活着的人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这样充满爱的诠释,我非常认同,因为这样的解释背后不仅仅隐藏着人们面对死亡的恐惧,更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温情。让孩子去欣赏这样的影片,他会对死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爱的美好也会多一份深刻的理解。

最后,分享回忆和情感,调整好情绪

研究表明:分享故去亲人的故事和记忆,在整体上有助于治疗哀伤。

比如,平时在孩子想念故去亲人的时候,多陪他们看看照片,陪伴他们走进回忆的世界去重温那份记忆中的美好。

再比如,你带孩子到墓地,孩子突然问道:“不记得爷爷的样子了,爷爷埋在地下还会想念我吗?”这时,你就可以跟孩子谈谈爷爷生前的趣事,或者谈论孩子记忆中的爷爷。

分享过后,如果你和孩子都有悲伤的情绪,一定记得把握好分享的尺度,信息量不宜过大。最重要的是,大人要及时安抚孩子,比如抱抱孩子,给他多一些情感关注和情绪疏导,同时,也要照顾好自己。

死亡逃无可逃,避无可避,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尊重生命本身,重视对孩子的“死亡教育”!

上一篇:婴儿吸入刺激性气体后老是干咳怎么办?

下一篇:乳头皲裂喂奶如上刑!

猜您喜欢

热点阅读

风热感冒吃什么药最快之饮食疗法

打生长激素能让孩子长高吗?

现在的娃有多辛苦?这3张图很有

不能用来冲奶粉的5种水 90%的爸

推荐阅读

接种卡介疫苗这些孩子绝不能打 接种卡介疫苗的8问答

宝宝奶瓶学问多、小心警惕这8个误区!

夏天食疗佳品乌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