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们发布了一份邀请函,邀请家长们向许尤佳教授提出自己最想咨询的宝宝健康问题。 很快,我们的问卷后台就被爸爸妈妈的问题淹没。其中非常集中而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宝宝反复积食该如何喂养、调理。 宝宝明明是正常饮食喂养,为什么还会积食?背后的机理是怎样的?究竟怎么喂养才合理?吃什么能让宝宝消化好,长得壮? 家长认为的“正常”喂养 很可能不“正常” 宝宝一日究竟要吃几餐?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孩子不是成年人的缩影。 中医理论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孩子“脾常不足”。 这是明代医家万全提出的“三不足两有余”的观点。 孩子天生脾胃功能弱。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孩子脾常不足表现出来就是肠道的动力不足,消化酶、消化液的水平不足,因此孩子的消化功能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 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因为肠道的功能不足,所以孩子的胃的受纳功能跟脾的运化功能肯定也是不足的,与成人没法比。 所以,很多时候家长认为的“正常”饮食喂养,实际上是不当喂养。 成年人也做不到一年到头都吃标准的一日三餐,胃口也会时好时不好。在胃口不好的时候,成年人懂得自我调节,但孩子不懂得。 所以,家长“正常”喂养时,可能没有考虑到孩子能不能消化吸收,胃的受纳和脾的运化功能是不是正常 ,而这点非常关键,因为孩子的肠胃功能幼稚不成熟。比如婴幼儿,可能一日要吃四到八餐,是不能机械地让他们一日三餐的。 很多人认为孩子要定时定量喂养,但我认为孩子应该按需喂养 ,因为孩子的肠道功能不成熟,我们要呵护这方面的不足。就像有胃病的成年人,要少吃多餐,要吃稀软、好消化的东西一样,婴幼儿也是这样一个状态。 所以每次喂养的量不能多,而且要根据孩子的消化状况来设定合理的喂养频率。 十秒钟、四步骤判断孩子是否积食那么,家长该如何判断孩子的消化状况好不好呢? 我教大家一个十秒钟的四步判断法:家长每天吃完早餐以后,看看孩子的舌苔厚不厚、口气大不大、大便正不正常、睡觉安不安稳。 这四方面就是快速判断孩子消化的指标,只要这四方面都是好的,就证明目前的饮食喂养是合理的。但是,只要有一个方面出现了状况,那就是提示你:孩子的消化出现状况了,有积食的表现。 此时正确的做法是:比之前吃得少一些、稀烂一些、好消化一些。同时,还可以给孩子吃点助消化的、消食导滞的药物。及时给孩子助消化,才是最好的健脾养胃的保护措施。 元代医家曾世荣提到:“殊不知忍一分饥,胜服调脾之剂”。意思是说适当的时候给孩子饿一饿,就是最好的健脾方法。其实,“饿一下脾胃”正是让脾胃的功能得到休息,并及早恢复正常功能。 孩子容易感冒发烧 很可能是消化不好引起的 在临床之中,很多家长都不熟悉应该怎么给孩子合理地健脾进补,只是一味强调增加营养,忽略了孩子的生理特点是“稚阴稚阳”“虚寒之体”。 不合理的健脾,往往经常导致孩子积食;积食没有及时消除,孩子的抵抗力就下降,这时候就很容易出现中医所说的“母病及子”。 “母”是土,“子”是金。中医的五行学说认为土生金,土就是消化,金就是呼吸。 所以,在孩子的脾土受累,消化不好的时候,没有及时助消化,就很容易出现“母病及子”--孩子出现呼吸系统的激化。 这也就是儿科门诊为什么总有很多孩子看呼吸道疾病的原因。 呼吸系统一旦受累,表现往往就是感冒、发烧、气喘等等。但其实关键的病根,在于没有及时助消化。 有经验的家长,会在孩子刚开始出现不消化、有积食,但还没生病的时候,就对孩子进行饮食控制,调节喂养方案,并及时给孩子吃一些助消化的药材或食物。这正是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给孩子及时助消化的方药有哪些?我经常提到的由谷芽、麦芽、山楂组成的三星汤,以及四磨汤、保剂口服液、保和口服液等, 都可以达到消食导滞的作用。 当然,它们略有不同,以后我会专门分析这些消食导滞药的区别。 值得提醒的是,吃消食导滞药的同时,还要及时减轻肠胃的负担,恢复脾胃的功能,这样孩子才不会生病。等孩子恢复健康,消化又好的时候,再给孩子适当进补,健脾养胃,就能收到让孩子增强体质、长个子、少生病甚至不生病的效果。 许教授推荐健脾食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