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消失的糖果 妞妞三岁半了,是个天真活泼的“小可爱”,很爱吃糖。她的妈妈害怕吃糖过多会有龋齿,还会变胖,就给妞妞订了个规矩“每天只吃两颗糖”,可是“限额”不到中午就被妞妞一扫而空,无论她怎么卖乖撒娇,妈妈就是一块都不多给,并把糖罐放到高处,不让她够着。 妈妈以为这个难题终于解决了,无意中发现,大部分的糖果都“消失了”,仔细一看,发现放糖罐的柜子边多了一个凳子,糖罐也挪了位。 “妞妞,糖罐子里的糖好像少好多哦?”妈妈问。 “是有个超人叔叔,每天拿来给我吃的!”妞妞这样回答。这位妈妈大吃一惊:本意是想妞妞少吃糖,学会自我控制。可这样看来,糖没少吃,还多了一个说谎的坏毛病。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想,下一步就是好好教育妞妞,偷吃糖是不对的,更不应该说谎骗妈妈,并把糖罐锁在柜子里,罚妞妞一周不准吃糖?其实,故事中的妈妈是我的一位朋友,是一位情绪管理师,她没有马上去批评孩子,而是反思自己必须得改变一下对待孩子的方法了。 她没有揭穿妞妞,而是很真诚地给妞妞道歉说:“你这么爱吃糖,可妈妈每天总是忘记主动拿糖给你吃。以后宝宝自己管糖罐,想什么时间吃糖,就自己去拿,不过多吃糖的坏处已经给你讲过,所以你还是每天吃两块,好吗?” 妞妞一听,既兴奋又吃惊,这位朋友又打开糖罐看看说,糖不太多了,我们一起数一下还有多少块,还能吃几天。和孩子一起数了,还有20块。“这些糖你还能吃10天,到时候妈妈就买新的回来”,然后放心地把糖罐交给妞妞。过了几天,朋友悄悄去数了数,发现真的一块都没有多吃。 这位朋友的处理方式很值得借鉴,家长只是改变了一下方法,就达到几种教育效果。 第一控制了孩子的吃糖数量; 第二发展了孩子的自制力; 第三保护了孩子脆弱的自尊心。 妞妞对待糖果的态度以及有关“超人叔叔”的回答,反应了幼儿时期一项特殊的心理现象——“主客观未分化心理”,学龄前儿童有时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是已经得到的东西,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作已经出现的事情来描述,这是由于想象与现实混淆的缘故,这种现象在有些幼儿身上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 父母不要把幼儿说的与事实不符的话都简单地归之为说谎,而应深入了解,弄清真相,假如是想象与现实的混淆,就要耐心指导幼儿,使他们分清想象与事实。 很多时候我们不要急于给孩子贴上诸如“撒谎”之类的各种标签,然后自己焦虑的要死,生怕影响到孩子的品质什么的,其实不过就是孩子自我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环节而已。所谓的育儿先育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且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加,你越是控制她的某一行为,她反而越是跟你对着干。或许有时候宝宝倒不是为了多吃那几块糖果,而是要证明自己的自**。 表面看来,不过是一句话、一个方法的改变。背后却是教育思路的完全更改,家长由监督者和控制者的角色中退出,把信任还给孩子,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力。而这种权力的给予,必然会唤起孩子内心的自尊感和责任感——它告诉孩子,你不必是家长的“臣民”,你是自己的主人。 所以,我们不妨给孩子讲好吃糖的规则,然后毫无保留的信任他,相信他能管理好自己吃糖果这件事,那孩子的变化绝对超乎你的想象哦。而且你的这份信任也是对你们亲子关系和谐的最好保障。 困困从小就不爱吃糖,这点让我很省心。她只是比较喜欢玩棒棒糖而已。不过经常有妈妈来让困妈支招,说宝宝特别爱吃糖该怎么办?其实很多宝宝都抵御不了糖果的诱惑,但你可能还不知道,吃糖多可不仅仅是会造成龋齿那么简单。它还会导致宝宝缺钙,影响智力发育,造成肥胖和营养不良等。那么我们该怎样管爱吃糖的孩子才有效呢? 亲爱的,对于爱吃糖的宝宝,你有什么妙招要分享给大家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