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睛、耳朵、鼻子受伤怎么办?小朋友之间发生一点意外伤害的现象很多,孩子慢慢长大,也变得越来越好动、活泼,时不时就会挂点彩、带点伤,更让家长担心的是,一个不注意,孩子就伤到了眼睛、鼻子、耳朵这些精细的“部件”。那么,遇到这些情况,家长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面对孩子“五官”受伤的情况,首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一看见流血或者有伤就慌忙抱起、移动孩子。 其次,在针对具体的问题,进一步进行护理即可。 下面我们来具体讲一下,各种情况下家长的应对方式: 耳朵受伤 孩子耳朵受伤,通常包括两种情况: 1 耳朵内进入异物 如果是小虫,可以打开手电照射小虫进入的那只耳朵,用灯光引诱小虫爬出来; 如果是小螺丝等金属物品,可以用磁铁将其吸出,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磁铁放进孩子的耳朵内,以免再次发生意外。 如果是小体积的木质或塑料的玩具、配件等进入耳朵,用肉眼能看到的,可以使用回形针将其取出。 具体方法是:先将回形针拉直,在一端滴一滴胶水(要选择不会粘到皮肤的胶水),然后将其轻轻探入孩子耳内,将异物粘出。 小编提醒 这个方法稍有不慎就会损伤孩子的而不皮肤,如果孩子不配合,不要轻易使用。 如果使用上述方法仍然无法取出异物,一定要尽快带孩子就医。 2 耳部出血、红肿、流脓 一旦发现,立即就医! 另外,家长如果什么都没发现,但孩子就是觉得听不清,家长也应该引起重视,及时求助医生。 鼻子受伤 1 流鼻血 如果孩子流鼻血,应该让孩子保持身体直立或稍微前倾略低头,家长用手指轻压流鼻血侧的鼻翼10分钟,在此期间让孩子用嘴呼吸。 在此期间,若孩子因害怕而大声哭闹,家长要注意安抚并让孩子尽快平静。这是因为,情绪激动会加快血液循环,导致出血更多。 如果较长时间按压仍然无法止血,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就医,送医途中要让孩子保持上身直立。 如果孩子流鼻血时很容易止血,但是频繁流鼻血,也要带孩子就医。 2 鼻腔中进入异物 这种情况有时不易被家长察觉,但孩子可能会有一些特别的表现,比如:鼻子不通气、鼻腔中有异味、流血或鼻分泌物过多等。 这时,家长首先要安抚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用嘴呼吸。 如果异物很容易看到,或者有一部分还留在鼻腔外,可以尝试用手取出。不建议用镊子或其他工具,以免戳伤鼻子或让异物进入鼻腔更深处。 如果是大一点儿的孩子,会模仿大人动作,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不断用鼻子用力呼气;如果异物仍然无法取出,应立即带孩子就医。 3 鼻子受到外力打击 如果孩子因受外力打击或摔倒等使鼻子出血,要让孩子保持身体稍前倾,以减少因吞咽血液导致的窒息风险。 然后用手指给孩子按压止血,并冷敷处理,缓解肿胀和疼痛。 同时,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前往医院检查骨头有没有受伤。 嘴巴受伤 孩子不小心撞到桌角、门槛,或者坠床时面部朝下等,都可能导致嘴巴受伤,包括嘴唇裂开或者嘴巴出血。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磕碰不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 怎样妥善处理? 孩子的嘴唇出现小裂口,且轻微出血,首先要用清水清洗裂口,然后冰敷,这样既可以缓解疼痛,还可以尽快止血; 如果裂口较大,或者冰敷10~15分钟仍出血不止,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 如果孩子嘴唇或口腔因磕碰或割伤而轻微肿胀或少量出血,可以让孩子含冰块或用冰棒缓解疼痛,并及时止血; 如果受伤部位是舌头,且有出血,可以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捏紧伤口止血; 如果是铅笔或细小的木棍等锐利的物品刺伤口腔,并且10~15分钟后依然出血不止,应立即带孩子就医。 眼睛受伤 无论孩子的眼睛受到什么样的伤害,都要注意: 不要对受伤的眼睛施加压力; 不要用手指触摸眼球 不要未经就医擅自滴眼药水。 正确的做法是:引开孩子的注意力,给他一个玩具拿着,占住他的双手,以免孩子感觉不舒服揉眼睛。
家长的操作可以视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案: 1 眼睛进异物 如果孩子眼睛里进了异物,并且能够清晰看到,可以让家人抱住孩子,尝试用干净的湿棉签或棉球清理。 但是,这种做法仅限于异物在眼角、下眼睑或眼白部分;如果异物在黑眼球上面或附近,就不要去碰触,尤其是瞳孔,一定要避免碰触,以免划伤角膜。 如果以上方法不管用,可以用温水冲洗孩子的眼睛,注意不要让水呛进鼻腔。 如果孩子仍感觉眼睛里有异物,或者仍觉得不舒服,很可能是异物嵌入或划伤了眼睛,应立即就医。 在送医途中,家长可以用无菌纱布、干净的纸巾或手帕盖住孩子的眼睛,以减轻不适。 2 尖锐物体刺伤眼睛 如果孩子意外被尖锐物体刺伤眼睛,家长要保持冷静,让孩子保持半卧姿态,同时寻求周围人帮助或拔打急救电话。 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眼睛中有异物,家长也不要试图将其清除,更不要对眼睛施加压力,可以用无菌纱布、干净的纸巾或手帕盖住孩子的眼睛。 同时,送医途中应尽量减少颠簸。 3 钝器造成眼睛损伤 这时,第一时间应该让孩子平躺,用冰袋盖住受伤的眼睛冷敷,并尽快送孩子就医,请医生进一步处理。 总结一下: 遇到问题最重要的是不要慌,然后快速判断孩子的受伤部位,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仔细观察,如果采取措施后仍不见好,一定要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