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一直是困扰着新手爸爸妈们的一个大问题,因为新生儿黄疸值一旦过高且没有自然消退,是必须要立刻进行治疗的。所以爸爸妈妈每天都会关注自己的宝宝今天有没有退黄。 在这个关注新生儿黄疸的重要时期的爸妈们突然从网上的新闻里了解到,中国药监局终于正式发文,叫停了茵栀黄注射液对于新生儿的使用,原因是茵栀黄注射液会出现多种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而之前山西就有个新生儿因为打了茵栀黄注射液死亡了。 一时间茵栀黄遭受议论纷纷,谈虎色变,成了众多妈妈爸爸们心中的禁药。可是令爸爸妈妈们更加疑惑的是宝宝黄疸就医,医生给开了茵栀黄颗粒或口服液,不是说这药禁用了吗?医生怎么还开这药? 其实宝妈们的疑惑很多接诊医生都会做出解释,但是家长们还是将信将疑,就诊回家也是不敢给孩子用药。其实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仔细看药监局的正式发文,其实明文上写着被禁用的是茵栀黄注射用药,并没有概括写明禁用中包含茵栀黄颗粒或是口服液。 其主要的原因是静脉中药制剂可能含有杂质会引起过敏性休克。但是口服制剂是一直长期都在临床应用治疗黄疸,且临床使用确实有效,所以爸爸妈妈们可以按医嘱用药。 毕竟茵栀黄作为减少新生儿黄疸的药物一直在儿科长期使用,而且现在医院门诊仍在继续使用。但是因为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快速、透明,且容易造成围观群众在不太之情的情况下以讹传讹、生搬硬套、诚惶诚恐。所以希望各位爸妈能够理性地判断网络信息,毕竟如果在咱们国家,被明令禁止使用的药物,是一定会第一时间下架且不再进行临床使用,所以这点,家长们还是不用过于担心。 介于网络传播的原因,茵栀黄口服制剂已然在妈妈们的心目中变毒药,可是妈妈们并不了解茵栀黄的具体成分和药效原因。现如今茵栀黄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用药,其主要成分含有茵陈、栀子、黄芩苷、金银花,茵陈为君药,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疸的作用。 栀子味苦,性寒,为臣药,具有清热利湿,泻火除烦的作用。黄芩苦寒为臣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三药相伍,加强了其清利湿热的作用,加上具有清热解毒素作用的金银花,共同起到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 茵栀黄剂型主要有口服制剂(包括口服液和颗粒剂)和注射液。在国家食药监局正式发文中也注明要求所有茵栀黄注射液生产企业修改说明书,在禁忌中明确标注 “新生儿、婴幼儿禁用”。 现阶段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茵栀黄一般都是口服制剂,是各大儿童专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儿科临床的退黄常用药。同时在医学行业内也早已不主张使用茵栀黄注射液来治疗新生儿黄疸了,所以说茵栀黄口服液虽然口味偏苦,但绝非毒药,请妈妈们放心。 但是在网上有网友指出:“茵栀黄从中医角度来看,药性实属寒性,其实就是一泻药”。的确新生儿在口服了茵栀黄后,会引起腹泻,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颜色变墨绿或褐色。但是这种轻度腹泻会促进胆红素的肠道排泄,从而起到加速黄疸消退的作用,通俗的讲就是服用茵栀黄后的婴儿能够通过排便加速黄疸的消退。 况且药物都有正副反应,是药三分毒就是指每种药物都有它的副反应。医生开药主要是使用药物的正性治疗作用,考虑药物副反应的表现,防止药物配伍禁忌。所以茵栀黄的副反应对治疗还有协同作用,能够合理促进黄疸的消退。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茵栀黄制剂中的某些成份对于特定的人群可能会产生特殊的不良反应,比如广东、广西等地区高发的 “蚕豆病”,由于患儿体内缺乏一种红细胞酶“G-6-PD”,使用茵栀黄制剂后,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溶血,严重者可导致重度贫血或休克。因此, 如果筛查发现或已确诊为G-6-PD缺陷的新生儿和婴儿黄疸最好就不要使用茵栀黄了。 新生儿黄疸为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新生儿由于毛细血管丰富,当血清胆红素超过85umol/L(5mg/dl)即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通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约有85%的足月儿和绝大多数的早产儿在新生儿期均会出现暂时性总胆红素增高。 生理性黄疸的宝宝一般情况良好,体重持续增长、饮食排便、睡眠都正常。一般足月儿出生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到高峰,5-7天开始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 早产儿黄疸多于3-5天出现,5-7天达到高峰,7-9天开始消退,最长可以延迟到3-4周。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母乳性黄疸在生理性黄疸基础上黄疸持续时间会比较长,可能需要1-3月时间消退。 但病理性黄疸就有大不相同,其特点为黄疸出现时间早,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血清总胆红素高,已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光疗干预标准;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34 umol/L(2mg/dl)等等。 如果爸爸妈妈在不能区分新生儿黄疸、病理性黄疸的话,还是建议及时就医,请医生帮忙甄别。同时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不能延误了宝宝的最佳治疗时期。以上就是关于新生儿黄疸到底要不要使用茵栀黄进行治疗的一个确切分析,希望能够给处于迷茫期的宝爸宝妈解开谜团,同时也建议大家相信科学,理性看待问题,不要因为盲目而耽误了病情。 |